海 阳 木
有位哲人说过,城市该有城市的记忆。
是的,一座城市,经历长久的文化积淀总该留下点儿什么。有的留下古旧的街巷,里面刻印着难以计数的人文信息;有的留下可资纪念的建筑,那是城市上空凝固的乐;有的则留下步移景换的园苑,让后人世世代代观光游览。海安作为苏中重镇,江海文明之源,有过七里长街,有过明清古建筑,也有过“三塘十景”,可惜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都湮没在历史的岁月里了。
建国60多年了,海安拓宽了许多路道,建了许多高楼,但能留给子孙后代承接维护并接受教育观瞻的文化园苑经典并不多见。令人欣慰的是,小城有了个能让人眼睛一亮的苏中植物园——当然,她还在完善,假以时日,她定会成为海安最令人瞩目的地方,而这个倍受人们期待的苏中植物园,是王家先给我们带来的。
一个做事最认真的人
王家先本是江苏大学一名普通的老师,从知识层面上说应尊称他为教授。他从事的教学专业是“翻砂制造”。
“翻砂制造”在高校不是什么热门专业,但对老师而言却必须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什么机械力学、流体力学、机械自动化原理等都必须牢固掌握,且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传授。王家先以他对知识渴求的本能,全方位地掌握了“翻砂制造”所有的理论功底,进而在教学岗位上很快崭露头角。27岁那年,他升任为机械制造工程系副主任,兼任党总支副书记。
改革开放以后,大学鼓励教职工创办校办企业,王家先身为院党总支负责人理应勇挑重担。在校领导的一再动员下,他开始想“试试看”,办起了校办企业。从此“下海”,一发而不可收,一干就是几十年。他装备完善过校实验工厂,开过音像店、汽修厂,做过煤炭生意,还搞过饭店经营。
经营酒店许多人都做过,有人赚了钱越做越强,也有人三来两去陪了本,亏大了。王家先属于前者。他开酒店有自己的一套,除了精细管理,提供优质服务,还有个让人迷惑不解的做法,那就是频繁换厨师。不管厨师干得好不好,三个月后必须走人。他知道食客最讲究饭菜的味道,再好的厨师连续烧三个月,不讲究的食客也会吃腻了。因此他用厨师用满三个月就换人。
奇怪的是,被他辞退的厨师离开后不仅没怨言,反而过段时间仍想方设法跑回来要求重进他的酒店。他们会拐弯抹角的恳求:“王老师,我又学会了做几道特殊的菜,保证来酒店吃饭的人会满意,不信你试试。”
王家先是厚道人,只要厨师真的掌握了新的烧菜技术,他就让他进来,让他一展厨艺。当然,无论做多么好,三个月后还得走人!就这样,王记酒店的饭菜三个月就翻新花样儿,长年不落俗套,所以他的饭店总是食客盈门,生意好得不得了。
生意好,照理说王家先应满足,只要把该“上交”学校的交了,自己有点盈余就行。可他做什么事都讲认真,一定要追求“与众不同”。有好的厨师,能烧特色菜,仍不满足,还不断推出“招牌菜”,他要让食客喜欢他的餐馆,粘住他的“招牌菜”。为了烧好“东坡肉”,他亲自和厨师一起到杭州东坡酒楼“侦察”。他们点了菜,仔细品尝,和厨师一起分析加工制作过程和需要添加的佐料,直至自己的厨师也能烧出地道的“东坡肉”为止。
后来大学一再扩大招生规模,江苏大学与全国众多高校一样迅速膨胀起来,学校周边餐饮业更加兴隆。王家先的酒店生意越做越好,但他仍不满足,又到家乡如皋开了家酒店,生意同样兴隆。
开酒店赚了钱,他像阿凡提“种金子”一样又开始想办法让钱生钱。他先做煤炭生意,接着又开4S店,搞汽车修理,还真的让他钱生了钱。
王家先凭着他的认真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及时捕捉商机,掘到了第一桶金。
江西贫困山区的大好人
机遇总给聪慧的人。王家先办酒店结识了各色各样的人,认识的人多了,给他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他在镇江开的酒店,吸引了众多社会名流前来就餐,有些人本来是他的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看他很辛苦,对他说:“老师,你在这儿开饭店赚钱不容易。这儿食客大多是学生,学生嘴尖,又要吃好又要便宜,很难服侍,你不如到我们家乡去开个酒店,我们那儿虽然穷,只要菜烧得好,还是有生意的。”
王家先真的跟他的学生去了江西。学生家住江西鄱阳县。鄱阳是个老县治,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分豫章郡时建县,治所在鄱阳(今波阳)。其辖域历代有变化,大致在今鄱阳湖东岸、进贤以东及信江、乐安江流域(婺源除外)。那个县历史上县名常改动,秦时称番县,西汉改番阳,东汉作鄱阳,隋唐以后也称饶州、鄱阳郡、饶州路、饶州府等。地方虽然偏僻,却是江西东北部鄱江流域和鄱阳湖沿岸的物资集散与交流中心。所以他的学生认为在那儿开酒店,不必做得太好却可以赚到钱。
王家先在鄱阳有没有开成酒店我们姑且不论,他在那儿碰到件让他心痛的事儿。他在鄱阳湖湖区金盘岭镇看到当地村民总是到附近山上砍树,那树才手膀子粗,砍到山下木材市场上当木棍儿卖,一颗树才卖几角钱,贵的也就块把钱。他觉得这太可惜了,一棵树从小苗儿长到手膀子粗要好多年,这样砍下去,总有一天会把周围山上的树都砍光的,一旦砍光,就会造成水土流失,甚至引起山洪暴发。
他拦住村民,劝他们不要砍。村民们最讲实际,说:“你不让我们砍,我们就没了生计,孩子要读书,家里要日常开支,等钱用呢,我们没有其他收入。”
王家先让村干部帮助算算帐,了解村民一年从山上砍树可以挣多少钱?村干部抓耳挠腮算了算,说一户人家可以挣四五千块钱,多的七八千块钱。王家先当即说:“你叫他们不要砍了,我每年给他们一万块钱,但必须一棵树也不能砍!”
村干部把情况跟村民一说,村民都愿意,不用上山砍树,坐家里还可以拿到钱,碰上恩人了。但他们怕不牢靠,要求签合同。王家先很爽快,说:“行,这事儿就这样定了,我每年给你们一万块钱,但你们谁也不许砍树!”
合同拟好了,村干部觉得事儿不小,得向镇长回报,镇长觉得不毁山,还能帮乡亲们脱贫(那时一万元钱可是个大数儿),坐在家里变成“万元户”何乐不为?镇长大力支持。山林的面积不好丈量。镇村干部把王家先拉到山凹处,用手指着说:“以这儿为中心,你眼睛看到的、山上水流下来流到的所有的山林都是你的。”于是那片山区以山脊为分水岭流向中心盆地的附近的所有山林都被王家先包下了,一包就是50年!
这事儿办成了,村民们高兴,他们有了稳定收入,钱不少,还又很牢靠;村干部也高兴,家家户户是“万元户”,他们省了许多烦心事儿。王家先则感到欣慰,他用他的绵薄之力挽救了近3000亩山林。
山林承包下来了,也得管的。他在当地找了些村民,让他们帮助看管林木、补栽树苗。村民们觉得应该尽点责任,因为这本来是他们的自留山,现在不砍树,拿了钱,也该做点活儿。有个村民手被毒蛇咬了,一边干活儿一边把一只手举着,王家先发现了立即送他去医院,付了医药费,还给他慰问金,村民们都说碰上“好人”了。
村里有个阿婆年纪大了,无儿无女,行动不便。王家先知道后给老人家送好吃的,还给她“零花钱”,老人见人就说他是个“活菩萨”。
时间不长,王家先在江西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好人”。
“要是能建个植物园就好了”
王家先是好人也是个守信用的人。
自从与村民签了约,他每年都去江西履行协议,除了及时结帐,也要到山上转转,看看有没有盗伐林木的现象。
山民们是守约的,盗伐林木的事件基本上没有发生。他在山上转悠,思考着如何改造这片荒山瘠岭。他也常到附近山区(不在他所承租的山林范围之内)转转,他发现常有人将数百年、上千年的大树挖出来卖——价钱很便宜。一时找不到买主,就将大树囤在路边,由于照应不善,时间长了许多树都枯死了,王家先看了觉得非常可惜,他想自己的家乡一马平川,人们要看到种大树很不容易,要是能将这些大树买下来运回去,找个地方栽活了,肯定是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再者,这山上如果能搞点苗木繁殖,或许自己将来也能有点收益,于是他萌生了办苗圃或植物园的念头。
办苗圃或植物园离不开水,当地雨水虽多,却下了就跑了。他征得当地政府同意,着手筹措资金在山区修水库。修水库不是想修就能修好的,得首先从开凿路道开始,然后一桩事儿接一桩事儿的干,这要许多钱。王家先有再多的钱也有接不上的时候。有一年春节前,他觉得实在难以为继了,只得向“老婆大人”告急,把夫人刚领的年终奖金加工资也垫上了。夫人孙梅和他是如皋高明镇同乡,扬州大学毕业后到江苏大学任教,在教学研究领域颇有成就,是全国知名的数学家、博士生导师,如今是理学院副院长。照理说,这位研究数学的夫人应该很会算帐,可是却总被王家先“算”了去。王家先得了便宜还卖乖,常当她的面对朋友说:“她不理解我,但是却非常支持我。”
有贤内助支持,王家先往江西跑得更多了。经过若干年努力,水库建起来了,盘山路道修起来了,各种珍稀树种的苗圃也建起来了,红豆杉林、樟树林、枫树林、松树林、桂花树林……一个挨一个铺开,到处郁郁葱葱。当地党政领导惊讶这片穷山区的巨大变化,纷纷到金盘岭镇参观,就连国家林业部的司长也专程到那儿考察,于是王家先创办的“赣东植物园”正式挂牌!
赣东植物园建成后,在当地形成广泛影响。可王家先仍不满足,他觉得应该为自己的家乡——江海平原做点有益的事情,应该把江西的许多珍贵树种引种到苏中平原上去,最好也能办个植物园。
镇江到江西鄱阳,一个来回数千里行程。王家先每次来去都行色匆匆。有了想法,要付诸实施谈何容易。别的不说,那么多树,即便送给你,还要从这儿千里迢迢运回去,这笔运费要花多少?运回去了又往哪儿栽?哪儿可以提供栽树的土地?王家先真的有了想不完的难题。
可王家先是个心中有了想法就不肯放弃的人,他开始联络方方面面的认识不认识的朋友,把心中的块垒向大家倾诉,希望能获得帮助和支持。他也开始频繁地来回鄱阳、镇江之间,一步步的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进。
为了节省旅费,也为了办事方便,他每次去鄱阳都尽可能开车去,开累了,车上的人轮流开,都开累了就在车里睡觉。鄱阳是山区,山路不平左曲右拐很不好开。有一次天下大雨,离开鄱阳时车子雨刮器震坏了,没雨刮器雨下得大看不见路不好开,他就把裤带子解下来,扣住雨刮器穿过玻璃缝用手拉扯继续开。后来油箱又出了问题,开始漏油。懂得翻砂制造技术的他明白,活塞在高速运转时,漏油状况可以减轻,一旦停车,油箱里的油会一下子跑光,他们只好不停车连续开,裤带子拉雨刮器磨坏了,换根裤带子接上去继续开,到家时车子油耗光了,人也没了裤带子,几个人只好手提着裤子下车,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这样的小插曲在王家先筹建植物园的漫漫征程中只是九牛一毛,实在是细得不能再细的小事情,然而,这种事情也得面对,总得一一的挨过来。
还好,王家先有幸认识了海安的一些朋友,经朋友牵线又认识了海安住建局、国土资源局的多位好领导,他们了解了他的传奇般的经历后,都为他的矢志不渝的追求而感动,他们在县政府招商引智活动中把王家先引进了海安,并为他排除各种障碍,简化各种办事程序,为他提供了一个实施心中理想的平台,一个梦幻般的植物园在苏中小城的地平线上渐渐显现。
苏中植物园的璀璨蓝图
为了减省阅读时间,我们把应该叙述的王家先筹建苏中植物园的艰难过程全部略去,因为那是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又非常曲折的过程,说起来要三天三夜,写出来大概能写本书,反正已经过去了,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
我们现在要介绍的是苏中植物园的美好前景。
苏中植物园,由县城投公司和王家先投资共建,其中,城投公司占30%的股份,王家先占70%的股份。注册资本金2000万元,实际投入已3个多亿。王家先把他自己辛苦一辈子挣的钱差不多都搁这儿了。有关方面希望他两至三年把植物园建成,他却认为至少要10年!因为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别的不说,建园初期他要把在江西买的大树古树运到海安来,开始还顺利,后来运多了,引起当地有关方面注意,在关卡上被拦下了,说什么也不让运走,王家先急了,什么办法都想了,好话说掉几大箩,可人家就是不放,幸在这事后来被江西省纪委纠风办领导知道了,经干预后终于把大树运了回来。
像这样的事,王家先经历了太多太多,实在说不清。但他有个信念: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一直跑到把事情办成。
在王家先胸中,他要把苏中植物园建成江淮东部地区——准确说是苏中地区最大的植物园。植物园选址城北新通扬河畔,前倚凤山,南临广福禅寺,背靠里下河腹地,左邻红学家蒋和森先生题名的紫石中学,那儿本是块不被人看好的空地,但是却有希望成为打造海安城区未来四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经过不长时间的努力,植物园初具规模,曲水迥廊,黛瓦粉墙与各种珍稀植物交相辉映,凤山书院、名人艺术馆、奇石展示馆与凤仪亭、跃龙桥、思贤桥等许多凝结海安悠久历史和美好传说的建筑,以及可以为海安招引更多文化名人的馆舍相继错落其间,毫无疑问,植物园以美轮美奂的妍丽风光展现在人们面前。
当然,王家先心里明白,单纯建个植物园不能吸引游人的目光。植物园必须融入当地历史,让各种珍稀植物存留在人文环境中才能使人们在丰富知识视野的同时孕育遐想的空间。于是他邀集海安各界文化名人,千方百计搜罗苏中地区特别是海安的地方风物,把数千年演绎的江淮文明之光在苏中植物园一一展现。
于是,春秋诸侯盟会发繇口的历史记载在这儿可以找到印迹;海安人引为自豪的凤山书院让它重现明清格局;当地老百姓一直供奉视若神明的范仲淹、文天祥、胡安定的雕像正在制作;陈毅将军与韩国钧老人共商抗日大计,力挽江淮危局,当年传为佳话的“红旗十月满天飞”的诗碑在这里竖立。王家先心中有个宏愿,他一定要把苏中植物园建成像如皋水绘园那样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区!
如皋水绘园被陈从周教授誉为徽派建筑孤本,已有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历史,又有冒辟疆与董小婉的传说,我们不奢望刚刚建成的苏中植物园真能达到水绘园的境界,但对于拥有青墩文明、曾经存在七里长街又十分向往美好的海安人来说,有个总比没有强!苏中植物园,终究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再者,海安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眼下凤山风景区打造如火如荼,那个充满希望的角落,实在不能没有苏中植物园。
王家先是个做事认真的人,他说了,在有关方面支持下,或许他真的就能做到。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