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生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各个大队都有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除了农忙时节,几乎常年活动。队员是长相好有点文艺才能的回乡知青和插队知青,也有本大队学校的老师。队长一般是大队党支部宣传委员或大队团支部书记兼任。排练地点一般在大队部,学校放假了,就在学校里排练。排练时,各人带米,带青菜、咸菜,集体吃中饭和晚饭。夜里排练结束各人回家睡觉。
演出的节目主要有毛主席语录歌、快板、三句半、小演唱、歌舞,样板戏片断。后来发展到演全套样板戏。曹庄大队(当时叫东方红大队)演《沙家浜》,汪舍大队(当时叫东升大队)演《红灯记》,墩头公社社直单位文艺宣传队演《智取威虎山》。我的家在汪舍大队,我参加汪舍大队的宣传队,除了参加演出外,主要任务是编写文艺节目,也帮助公社文艺宣传队编写文艺节目。
我编写的文艺节目主要有两种内容:一是宣传当前的“大好形势”;二是表扬当地的好人好事。写作也不难,都有套话,例如写“大好形势”,开头都是“最高指示”:“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七八九三个月形势大好,不是小好,形势大好的重要标志就是人民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了!”然后讲当前文化大革命的“大好形势”,把报纸上的时事材料编写成能演唱的“七字段”,肚子里如果有200句常用语,就能排列组合成好多节目。
例如写国际上“大好形势”的:
毛泽东思想红旗飘,
亚非拉人民斗志高,
斗美帝,批苏修,
革命烈火遍地烧。
例如写当地“大好形势”的:
毛泽东思想红旗摆,
公社处处放光彩,
今年粮棉大丰收,
社员笑得嘴直咧。
表扬当地好人好事的,形式多些。例如女声表演唱《唱一唱咱们队里的铁姑娘》:
东风劲吹红旗扬,
毛泽东思想放光芒。
今天不把别的唱,
唱一唱咱们队里的铁姑娘。
例如男声表演唱《四老汉进养猪场》:
东风吹,红旗扬,
毛泽东思想放光芒。
四老汉进养猪场,
头头猪儿肥又壮,
要问猪儿为什么养得这样壮?
咱们要说一说养猪的王大娘。
写快板儿跟写表演唱也差不多,也常常是七个字一句,只要顺口就行。例如:
王队长,不简单,
毛主席教导记心间,
不怕苦,不怕累,
起早带晚带头干。
挑泥渣,走在前,
一担挑起二百三。
有时领导叫我写个表扬某个人的文艺节目,只要他说说大体的情况,我在一个小时内就能编写出来。
演出的好多节目,都充满战斗豪情。例如演毛主席语录歌《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嘴里唱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拳头就不断地向前挥舞着,脚有力地向下踢踏着,最后高呼口号:“造反有理,造反有理,造反有理!”
一个大队的文艺宣传队,经常在各个生产队巡回演出,差不多一个月要巡回一次。有时,大队之间还交叉演出。演出样板戏之后,夏天的晚上,还常常到外大队外公社演出。到外大队外公社演出,都是人家招待晚饭。我们下午就坐木船出发。船儿打着双桨在两岸长着芦苇的河中穿行,迎面吹来凉风,大家说说笑笑,唱着歌儿,至今回忆起来仍是乐滋滋的。
那时演员拿工分补助,年底与生产队的同等劳力靠。
每年春节前,海安县文化馆组织各公社的创作人员集体写稿改稿,编印一批文艺演唱材料发到各公社文化站,公社文化站再分发到各大队,这样的文艺节目质量高些。
春节后,各公社组织文艺会演,评先进大队,发红旗。
公社会演后,县里还组织各公社代表队到海安会演。这样的会演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文革期间,农村里没有电视,电影也不多,许多老电影都被查封了,不准放映。偶尔有一两部国产片,也很单调,枯燥,后来有了外国电影,但只有阿尔巴尼亚的和朝鲜的。刚刚改革开放,有人总结了这么三句话:中国电影是新闻报道,阿尔巴尼亚电影是颠颠倒倒,朝鲜电影是哭哭笑笑。
当时的人们没有什么文化娱乐生活,所以文艺宣传队的演出,还是很受群众欢迎的。到生产队里巡回演出,队长就提前“放工”,男女老少几乎都到队场上观看。
春节期间,节目质量高些,每场演出观众都是里三层外三层。
这里特别要说一说的是演样板戏。那时样板戏的本子到新华书店就买到,而且是有曲谱的。“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插队知青回乡知青加上小学教师,这些人中间懂点乐理的,拼拼凑凑,就能把词儿唱出来,再跟在广播后面唱唱,还蛮有“京味儿”的。演出时,用京胡伴奏,群众都蛮喜欢的。
演出的场次多了,群众就学会了一些段子:《红灯记》中李铁梅唱的“我家的表叔数不尽”、《沙家浜》中阿庆嫂唱的“摆下八仙桌,铜壶煮三江”、《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唱的“穿林海跨雪原”,当时我们墩头好多青年都会唱。
有个插队知青叫丁宝珠,在《红灯记》里演鸠山演得很像,后来他在海安电大做教师,现在60多岁,已经退休,有时到我们汪舍玩,不少老人叫不出他的名字,就直接叫“鸠山”,他总是笑眯眯的答应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