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大年三十》创作琐忆
张贵驰
1999年,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作协联合编辑出版大型文艺丛书《江苏文学50年》,全面总结建国50年来江苏文艺创作丰硕成果,向国庆50周年献礼。经过专家组严格评选,海安县文工团于上世纪80年代初创作演出的三幕话剧《大年三十》入选丛书《戏剧卷》,此为素有话剧之乡美誉的南通市唯一入选剧目。《大年三十》在创作演出近20年后,经过时间的检验,获得历史定评,载入江苏戏剧史册,这是海安文化事业的重要成果,也是海安文艺工作者的光荣。然而当年《大年三十》的创作和演出,却历经波折,并且差一点演变成造成影响的政治事件,却鲜有人知。作为该剧的第一编剧,我有责任写下一些文字,以补海安文化史之阙。
1977年,我因在报刊发表过一些文学作品,被招工到海安县文工团担任创作员,随之进入江苏省戏剧学校编导班学习。学习结束后,我尝试创作了一部以范仲淹修筑“捍海堰”为题材的历史话剧《金银蒿》,很快即被选中参加江苏省文化局在苏州举办的“文革”后首次戏剧创作座谈会。会议期间,专家们对历史话剧《金银蒿》进行了讨论。主持会议的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副主任、著名戏剧家李培健先生在会议即将结束前晚上找我谈话,勉励有加之后,直言指出,作为一个生活在基层的年青剧作者,应先从自己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我即向他述说了一些农村趣事。李主任当即对我所述一位回乡青年承包生产队鱼塘的故事发生浓厚兴趣,认为这是一个鲜活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农民形象,可以以此为题材创作一部作品。我顿时信心倍增。回到海安后,我即在很短的时间内精心构思,创作出了三幕话剧《三把火》,以主人翁回乡青年、新任生产队长田二喜新官上任三把火,大胆将生产队鱼塘发包给社员个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其间遭遇来自极左思想的种种阻挠而产生戏剧冲突,结构剧情。剧本完成初稿后,团领导即在全团集中时,请演员江道义同志朗读剧本,听取意见,然后由作者进行修改。
1980年,县委宣传部文化组决定成立创作组,由孟尔方、夏坚勇、保纪才、张贵驰4人组成。孟尔方刚从部队退伍,曾与罗企曾合作创作小话剧《槐花开了》,参加省会演,获得好评。夏坚勇在文化馆工作,已发表多篇文学作品。保纪才是文工团资深创作员,其作品表演唱《扬稻谷》亦曾参加省会演。孟尔方任创作组长。创作组成立伊始,决定编辑一本综合性文学杂志,集体创作一部大型戏剧作品。杂志很快编辑出版,刊名为《谷雨》。一部大戏却没有进展,讨论了几次也没有结果。于是,我将已完成二稿的三幕话剧《三把火》提交给创作组,并说明此题材已得到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负责同志肯定。最终,创作组决定即以此剧为基础,进行讨论。讨论中大家确定借鉴老舍先生《茶馆》的结构方式,以第一幕所提供的一个固定场景贯穿到底,展示某生产队在连续三个年三十全天的生活画面,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正发生着的巨大变革。剧名便定为《大年三十》。第一幕讨论得最详细,人物形象、情节安排都有了比较清楚的眉目,比原作《三把火》中人物、剧情均有了发展(其中一些剧情细节借鉴了某一刚发表不久的短篇小说)。但第二幕、第三幕就无法讨论下去了,遂搁置一边,不再讨论。创作组几位同志一致推我仍执笔写出第一稿。于是我埋头创作,一气呵成写出全部三幕戏。后面两幕未曾讨论的剧情,基本上是在原《三把火》初稿基础上根据第一幕人物命运的自然演变而创作的。初稿完成后,夏坚勇修改了第二稿,主要是从文学角度对人物形象及细节刻画进行了加强。随后,保纪才、孟尔方依次对剧稿进行了局部修改。剧本完成后请人打印成册,封面作者署名顺序为:张贵驰、夏坚勇、保纪才、孟尔方。(此打印稿及《三把火》原稿现均存我处)
县委宣传部文化组李丰茵组长、陆剑雄副组长审阅《大年三十》剧本后,交由县文工团组织排演。徐昆庆任导演。严兵、王平、许庆坤、孙良速、王艳、滕银凤、高洁、杨培杰等分别饰演田二喜、周大碗、吴巧凤、王有福、大凤、秀秀、清明、跃进等主要角色。
时任中共海安县委书记的杨振东同志看过《大年三十》剧本后,给予热情支持,亲自到排练场看望演职员,并观看排演。杨振东同志文革前在江南吴江县任宣传部长时,曾树立一面文艺战线上的红旗—“水乡一枝花”吴江县锡剧团。来海安工作后,杨振东同志仍一如既往,十分重视文化工作,《新华日报》曾报道过他在春节假日为一青年作者修改剧本的事迹。下乡检查工作,杨振东同志也常常通知创作组成员同行,我就曾随他同乘一辆旧吉普车下乡多次。
为了更好地体现剧中人物形象,文工团《大年三十》剧组决定下农村体验生活。我推荐地处里下河水乡的新南公社(现南莫镇),去年春节前,我曾参加县委扶贫工作组在此地蹲点近一个月,《大年三十》中一些情节素材即取自于这里。我与剧组演职人员分别住进十几户农民家里,实行所谓的“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此时,生产队正推行生产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这无疑是农村自公社化之后几十年来一次重大变革。我们和农民一起丈量土地,登记集体资产,参加生产队会议,为群众演出小型节目——县委报道组杨一秋同志曾拍摄多幅剧组在农村体验生活照片,在报刊发表,真实记录下那一段火热的生活场景,成为弥足珍贵的史料。
体验生活结束后,我对《大年三十》排演本再次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当年曾参加过土改的老乡长这一人物。此人物形象即是从此次下乡体验生活中一位人物原型(老妇女主任)直接得来,增加了剧作的历史纵深感与主题的深刻性。在整个排练过程中,原创作组中仅我一人自始至终跟随剧组工作,随时根据导演要求调整修改剧本。
体验生活极大地调动了演职员的积极性,演员们纷纷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丰富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生动细节。经过近两个月的排练,三幕话剧《大年三十》终于搬上舞台。这是海安文工团首次排演自己创作的大型话剧剧目,在新建成的文化馆大楼文化剧场进行首场演出。剧场效果很好,观众反应热烈。
适逢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梁冰、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陈方树、副处长季世昌等一行全省巡回看戏,从江南到江北,路过海安,便在计划之外应邀观看了《大年三十》,随即匆匆北上盐城,未对该剧有明确指示及意见。(后来梁冰在其发表于《戏剧报》的《走马观花记》中提到该剧)
《大年三十》公演不久,南通地区行政公署专员来海检查工作,县委书记杨振东邀请并陪同专员一起观看《大年三十》,孰知演出结束后,该专员一脸严肃,离座退场时边走边说:“看来在文艺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是那么容易!”(旁人传话大意),此言多人听到,并立即传播开来,《大年三十》剧组演职员立时便从兴奋的顶点跌入冰冷的深谷。随后不久又听说,该专员对《大年三十》有两点评价:“一、污蔑党的领导!二、攻击社会主义!”(传言,未经证实)。数日之后,县委宣传部有关领导通知文工团,《大年三十》停止上演,剧组解散,布景封存。某位新上任的部领导甚至认为,《大年三十》主要执笔者张贵驰不适宜搞文艺创作,可调到下面农村学校任教师。
对于某些领导对《大年三十》的压制与禁演,正年轻气盛的我们自然是不服气的,便通过多条渠道向省剧协及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领导反映。听说《大年三十》被粗暴禁演,这些同志也很不解。很快,此情况被国家文化部有关部门得知,在内部印发的《文艺简讯》上通报了此事,《简讯》批评了“在粉碎‘四人帮’近四年之后,某些地方还发生随意禁戏的现象。”
新上任的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文化厅厅长陈超同志得到有关方面报告后,立即指示剧目工作室,他亲自带队去海安观摩话剧《大年三十》。海安县委宣传部接到省文化厅通知后回以“剧组已解散,布景已拆毁,无法演出。”省文化厅再次通知,“剧组重新建立,布景拆了重新绘制。”并转达陈超同志指示:“是毒草我们也要看!”至此,海安有关领导无法再拒绝,文工团《大年三十》剧组乃重新集中排练。印制演出说明书时,为了表示我们剧作者此时的心情,决定改原署名为笔名“静忾”,后被宣传部某领导看出是“青年争气”之意,便问“你们跟谁争气?”遂改成“静恍”,争气成争光了。
大约半个月后,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陈超,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主任雪立、副主任李培健等同志来海观剧。为了能让省厅领导同志及专家直接体验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对该剧的喜爱与欢迎,我们宁可牺牲艺术,放弃县城较好的剧场设施条件,专程到位于农村基层的大公影剧院演出,并不收门票,敞门入场。演出时剧场内挤满了农民观众。演出效果奇好,台上台下交融一片。观众笑声、掌声不断。约10时许,演出圆满结束。原本安排第二天召开座谈会,听取省委宣传部、省厅领导及专家意见,谁知接到通知,主创人员立即乘车到海安河南招待所会议室集中,当夜听取省委宣传部、省厅领导及专家意见。不知是祸是福,大家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河南招待所会议室。会议没有任何程序仪式,原本应是专家先发言,领导最后指示,但陈超同志却出人意外地首先发言,没有任何铺垫,开门见山,朗声说道:“我代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宣布:一、这个戏没有政治问题。二、决定这个戏参加今年底举行的江苏省新剧目调演。三、《大年三十》剧本由《江苏戏剧》发表。”话未落音,雷鸣般的掌声顿时响起!泪水朦胧中,我隐约看到坐在一旁的杨振东书记一直紧抿的嘴角漾出了笑意。
1981年9月,三幕话剧《大年三十》剧本在《江苏戏剧》第9期发表。12月,《大年三十》剧组入选参加江苏省专业剧团新剧目调演,在省京剧院剧场演出。省电视台进行现场演出实况录播。调演座谈会上,省文化厅、省剧协戏剧专家对《大年三十》给予很好评价,同时提出了一些演出方面的指导意见。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副主任李培健在《新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热情评价推荐话剧《大年三十》。
1982年,国家文化部、中国剧协主编《中国戏剧年鉴》,将话剧《大年三十》收入年度全国戏剧演出重要剧目。
1983年,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80届准备排演毕业实习剧目,原本选定一部莎士比亚剧作,后因一位教师在图书馆阅览室偶然看到《江苏戏剧》发表的话剧《大年三十》,推荐给有关教学导师。该导师读完剧本,立即决定表演系学生毕业实习剧目改排《大年三十》。是年4月份,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80届学生《大年三十》剧组渡江北上,来海安体验生活。我作为主要作者,全程培同接待了上戏师生的体验生活活动。生活地点仍然选择在原新南公社(此时已改名为南莫乡)。体验生活使这些原本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初步了解熟悉了农村,回校后很快便投入排练。上戏师生这段深入生活情形,我写成散文《春到溪头荠菜花》发表于《江苏戏剧》。
上戏当年演出《大年三十》的学生,如今都已是全国著名的影视剧名星。如饰演主角田二喜,后在电视剧《唐明皇》中扮演唐明皇的刘威:饰演吴巧凤,后在多部影视剧中出演重要角色的丁嘉丽:饰演跃进,后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扮演周瑜的洪宇宙等等。是年9月,上戏版《大年三十》在学院实验剧场公演,上海电视台对演出实况进行现场录播。我作为剧作者代表,应邀出席了首演式。可能因为此剧的加分因素吧,当年我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编剧专修班。全班同学都观摩了正在校内演出的《大年三十》,我至今仍珍藏着演出说明书。上海《新民晚报》在报道上戏开办“编剧班”消息时,特意提到,“考生中不乏已有重要创作成果者,如京剧《徐九经升官记》作者郭大宇、话剧《大年三十》作者张贵驰等人。”
1999年,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作协联合主编国庆50周年大型献礼丛书《江苏文学五十年》,全面总结建国以来江苏文学艺术优秀成果。三幕话剧《大年三十》剧本经专家严格评选,被收入《江苏文学五十年戏剧卷》,在江苏文学艺术史上留下光荣的一页,这是素有“话剧之乡”之称的南通市唯一入选的一部话剧作品,也是南通文学艺术界的光荣。我本人因为话剧《大年三十》的影响,及随后不久在《剧本》月刊发表的大型话剧《世界之子》在全国话剧界的影响,被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主编《江苏新时期文学史》列为江苏“新时期代表性剧作家”之一。
春暖花开,清明将至,谨以此文深情怀念已在天国的原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陈超先生,原中共海安县委书记、南通市副市长杨振东先生,原海安县委宣传部文化组组长李丰茵女士,文化组副组长、南通市话剧团团长陆剑雄先生,原海安县文工团团长、导演徐昆庆先生。
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