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桂荣
白甸镇地处南通市最西北的里下河地区,青墩文明昭示着在五千年前白甸地区就有栽种水稻的传统。该地区河道纵横,水系发达,土地肥沃,能够生产口味香糯、色泽洁白、营养丰富的糯米。
取“年年有余”“步步高升”的口彩,白甸地区的先民们自古就有蒸年糕(一种方形的小糕)的传统,除夕守岁时放在圣柜上,祈求来年步步高升。娶亲祝寿把年糕点上红点,用36、66的吉祥数装在礼盘中。新娘娶回家拜堂时要“爬高”,将圣柜上的年糕摞三层四层,预示登高发财。
蒸年糕在腊月进行,大致有以下几道工序:
选米:选用优质洁白的籼米和糯米作为加工原料,去除杂质和杂米碎米,放在竹匾里待用。
兑米:蒸年糕的米由籼米和糯米混合而成,一般配比为4:6,4斤糯米,6斤籼米,或五五对折,充分混合。
淘米:把大米放在开水锅中烫洗,增加粘性,漂白糯米,然后到河中淘洗干净。
浸泡:将淘洗干净的大米放在水桶中,水没过大米,浸泡8个小时左右,其间根据吸水情况适当补水。
沥干:将浸泡的大米放到箩筐沥干,大约需要两三个小时,随即放到石臼里舂成粉。现在一般直接用机器直接碾碎,但口感比舂米粉差。
插水:将米粉放在竹匾中,挖上几个小坑,将水倒在坑中,每十斤加一碗水,充分渗透。水少了不易成型,水大了则容易结块,用指头挑起来,一寸高为好。
筛粉:将插水完毕的米粉充分拌合,揉碎筛好放在口袋中待用。天气特别寒冷时,要注意保温,如果潮粉冻成粉块,就无法筛粉。
脱糕:脱糕的工具有糕箱、底板、刮尺三样,底板(柏木最好,耐磨性强,上面雕刻福禄寿喜、一本万利、吉祥如意、八仙道具、各种花卉,纵横为8行、合计64块),装好糕箱,用罗筛筛细粉做糕面,再加粗面填入糕箱,用刮尺刮平,覆盖笼布,盖上蒸笼,翻转180度,用刮尺在底板上敲击两下,让底板与米粉剥离,使之更加清晰,然后拿掉底板,慢慢挪动脱掉糕箱,刷干净待用。
蒸糕:大火将水烧开,放在锅上蒸15分钟左右。一次蒸制两扇,四扇笼轮番使用,蒸锅的水不宜过大,不然沸腾之后年糕就会有水斑。
晾干:出笼后的年糕如果有裂痕要用手捏合,两块一摞,或者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的排列,移到竹匾上冷晾,一天后即可收身定型。
贮存:将年糕放在太阳下晒干,待日后食用,现在一般直接上冰箱储藏。
吃法:一是蒸糕,将糕用水浸泡后放在蒸笼上蒸熟即可食用。二是烫糕,将年糕放在水中浸泡后放入煮沸的稀饭或开水中,煮熟即可食用。三是煎糕,将年糕浸水后,在锅中放入少量食油,用文火将年糕煎得两面金黄,放上蒜花、盐,拌匀装盘食用,也可蘸着糖吃。
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过年蒸年糕已经鲜有人问津。现在仍有年糕加工专业户为居民加工年糕,其工艺大致相同,只是少了一道弥足珍贵的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