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太和
2014年3月9日,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民政部长李立国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全国10个省区市建立25个弃婴安全岛是民政部对儿童福利工作进行的一个改革尝试,目前是试点工作状态。从2011年6月,石家庄儿童福利院首开弃婴安全岛的先例,到2013年7月份,民政府推行试点工作,弃婴的生命安全在及时救治,接受服务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设立弃婴安全岛的社会道德风险和政府责任风险在开展试点工作中,民政部已经作了比较充分的预料和估计,但这件事首先是有利于保障弃婴,有利于实现儿童利益最高的原则,所以在面临风险的情况下,进行这个试点试验是一个勇敢的尝试。
提起弃婴岛,人们就想起旧时的育婴堂。笔者有一个“堂叔”就是从如皋育婴堂领养的。海安地方文史研究专家张力生先生曾撰文回忆海安的育婴堂:海安育婴堂肇起于清光绪年间,邑人夏竹安因见贫苦人家多有无力抚养小孩而弃婴的现象,遂与各方联系,募集捐款,先在东街湾子口青云巷内办起“接婴堂”,主要是将送来的婴儿转送至如皋育婴堂抚养,前后约十年时间。后由地方士绅李勖初接管,于原址改造成“育婴堂”,并筹集资金、扩建房屋、着专人管理,以求就地抚养弃婴。堂内雇用奶妈、保育员若干人,喂养婴儿。若有人前来抱养者,须定下规约,确保堂婴的一切合法权利。育婴堂在办理的数十年间,得到地方士绅富户的支持,加之三里闸过闸费的补贴,能维持正常的开支运转,养活了不少苦难婴儿。这种育婴、育人与保障人权并重的做法,合乎世道人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确是难能可贵。故后人将其所在地青云巷改名为“育婴堂巷”,这是很有纪念意义的。
旧时的育婴堂门口墙上开有一个小洞,夜间有人在里面值宿,以便随时接受从洞中送入的婴儿。送入育婴堂的婴儿由奶妈哺乳。断奶后,另有保育员(亦称“干妈”)照料。常有无子女家庭到育婴堂抱领婴幼儿。无人抱领的孩子则在堂内食宿,上学读书或学习手工,长大后自食其力。婴儿均有名无姓,以“育”字排行取名。育婴堂的经费来自地方士绅及富户逐年捐赠。海安育婴堂在北乡有民田数百亩,每年收租银、租谷,用于婴儿饮食、衣服及管理人员和奶妈工资。除租银、租谷外,还有三里闸过闸费、农村屠宰税等予以适当补贴。育婴堂有驻堂医生,为病婴幼儿随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