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桂荣
白甸地处里下河地区,河道纵横,水上交通非常发达,过去有“无船不出脚”的说法。姑娘出嫁要坐花轿,但是没路可走,只能把花轿抬到船上,解放以后,虽然出嫁的姑娘再也不坐花轿,但人们习惯把娶亲的船称为——轿船。
早期的轿船主要是木船,以竹篙和棹作为行船的工具,速度慢,不安全。60年代,随着水泥船的普及,轿船由此进行升级改造,多用五到七吨的水泥船,早期摇橹,后来用冲水船(在水泵出水口用一个圆锥形的漏斗增加冲力,时速可以达到8公里左右)。挂桨使用后,极大地提高了航速,后来的轿船都使用挂桨船,吨位大、航速快,能够装载很多的嫁妆。
娶亲以前,先将轿船打扫干净,将船上的洞眼贴上红纸(不贴上可能生女孩),行船工具贴上红纸,以增添喜庆。所用娶亲人员与新郎平辈,年轻力壮,至少有二至三人是行船的好手。
娶亲当天,娶亲船上一般由7人或9人组成,去时成单,回来时成双,原则上来去不同路,娶亲途中不得停靠,与来船会船时,要抢上风。
轿船一般在上午出发,中午以前要赶到新娘家。轿子船一到女方家的河边,船上岸上鞭炮齐鸣。担跳板是上船上岸抬花轿搬嫁妆通道,上岸之前有个担跳板的仪式,跳板共两块,都是红纸裹头,大多由轿船自带,也有由女方准备的。轿子船戴桩下锚担跳板,必须由岸上女方的人动手,这是个约定俗成的“专利权”,有了这个“权”就有“好处”,接船的人通常要向轿子船友善地“敲”一把,除了红纸包的“担跳封儿”,还要香烟要喜糖,满足了要求,才帮你戴船桩子担上跳板,船上人才能上岸,否则让你“晾”着。这叫“闹轿子船”,图得个热闹好玩又添点口福。
停船时后将竹篙上端对齐立于河沿,预示登高。娶亲一干人马,将聘礼搬到新娘家门口,新郎将“开门封”从门缝中塞进去,(一般事先商定,如女方不高兴,可能遇到麻烦,有时要涨,甚至增加礼金,男方往往措手不及)。门打开后,娶亲人将娶亲一应聘礼如数上缴后,开始吃茶,中午女方摆酒款待娶亲人等。
饭后放炮竹催妆,一般是三轮。新娘上船前,新娘中有福的长辈,夫妻二人用罗筛,红纸捻子蘸上食油,到船上“亮仓”,从船头到船尾都照一遍,主要是避邪。新郎的舅子要用水擦船头,把擦剩的水带回撒到圣柜底下,以增加财运。
搬完嫁妆后,两边放鞭炮,新人上船时新鞋不能沾上娘家的泥土否则娘家会受穷,新郎和新娘上船时不能有人插档。炮竹声中,轿船启航,离岸后要在河中打转三次,目的是避免姑娘恋家。每到桥口、村庄,要放鞭炮。
船到新郎家,家中鞭炮迎接,打转时新人起身,船到岸,新郎迅速将“子桶”(马桶,里面装有炒米、红蛋,卫生纸)送到新房,意思是跑得快生得快。公公婆婆到码头,一个放柴(财),一个收柴),然后在门口迎接新娘,按照事先约定,送上“接宝钱”(视经济情况数量不等,一般为两三个红包)。
新郎新娘进入堂屋,拜堂成亲。新娘进入洞房后,小男孩迅速将贴在窗户上的红纸戳破,拉下一个小鸡鸡形状的红条,预祝新娘生个男孩。
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变,轿船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过来之人仍然记忆犹新,依稀看见“远去的轿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