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驰
金陵画派教主龚贤曾在海安课徒5年,其间创作了大量诗画作品。300年后,“新金陵画派”领军人物之一魏紫熙亦在海安创作、授课,似乎金陵画派与海安古镇有着某种历史因缘。
魏紫熙(1915-2002),现代著名国画大师,“新金陵四家”之一。1957年与傅抱石、亚明、宋文治等创建江苏国画院。曾任江苏国画院画师,兼徐州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协理事。长期坚持深入生活,数十年刻苦研习中国山水画艺术,初学王石谷,后追摹宋人,亦师法新安派。参与并组织两万三千里写生,画风转变,自创新法,别开生面。用笔苍劲浑厚、独具特色。为“新金陵画派”代表性画家。有《魏紫熙画集》《魏紫熙画辑》《魏紫熙山水画集》《魏紫熙人物画集》《魏紫熙山水画谱》等传世。
1965年,全国农村普遍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从机关事业单位抽调大批干部组成社教工作团奔赴农村基层。江苏国画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单位组成省社教工作团画家工作组进驻南通地区海安县丁所公社。组长为陈大羽,成员有宋文治、魏紫熙、吴俊发、金志远、曹铺峦、徐铣等画家。
魏紫熙等画家们把这次社教政治任务当作一次难得的深入农村体验生活、积累创作素材的极好机会,纷纷在工作之余见缝插针,采风速写,甚至直接进行绘画创作。魏紫熙在此期间创作了多幅洋溢着海安新农村生活气息的国画作品,如《晒棉花》《丰收》《海防民兵》等。
《晒棉花》,镜心,纸本设色。画中一群男女社员正在队场上翻晒棉花。棉花是计划经济时期苏北农村几乎唯一的经济作物。棉花采摘上场后,需在竹箔上晒干,然后分拣打包。秋日之下,队场上遍地皆白,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致。此画背景是一座极具特色的茅草屋,东西两只屋脊高高翘起,似乎有一些东南亚异域风情,其实这是上世纪60年代以前,海安东路沿海地区农村常见的民居草拍屋,俗称“元宝屋”,画中这间草屋还在中间檐头部分用少量红瓦加盖了“瓦封檐”,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一抹亮色,农民虽然尚未住得起“洋瓦屋”,但也能在屋檐上盖上几十片瓦了!画家非常敏锐地发现并描绘了这一细节,成为时代的印痕。画左款识:一九七二年题六五年海安社教中所画之稿 紫熙 此画著录于古吴轩出版社1998年版《魏紫熙人物画选》第52页,原作近年曾在拍场出现。
《丰收》,镜心,纸本设色。款识:一九六五年海安社教所见 紫熙 画面扇形布局,一丛结满累累红果的树下,几位农村姑娘挑着装满竹筐的果实从林间归来,红扑扑的脸上呈现着丰收的喜悦。这幅画应该是作者在海安东路李堡公社光明大队一带采风所见,然后记录下来的场景。光明大队一带栽植大量柿树,每到秋季,满树彤红。如今李堡小方柿已成为远近驰名的水果著名品牌。此画近年也曾在拍场现身,让人们一睹芳容。
《海防民兵》,条幅,纸本设色。画面背景为浩瀚大海,波涛汹涌,海天之际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近景为海滩礁石,一名身背钢枪的民兵与一名胸挎冲锋枪的解放军战士并肩站岗,守卫着祖国海防。右上款识:海防民兵一九六五年作于海安 钤章:魏紫熙 海安民兵工作为全国先进,1964年,华东军区在海安举行隆重表彰仪式,授予海安县角斜公社民兵团“红旗民兵团”光荣称号,许世友将军亲自授旗。对体验现实生活特别重视的江苏画院画家们在与角斜同属李堡区的丁所进行社教,自然会到角斜红旗民兵团深入生活,于是魏紫熙便创作了这幅直接反映角斜红旗民兵团事迹与形象的国画作品。此画原存海安李堡某同志处,约在十年前流出,2012年5月在南通市古玩商会举办的艺术品展览会上被从外地征集展出,因其画作内容与南通有着联系,受到藏界格外关注。
省社教工作团画家工作组在海安期间曾举办社教美术培训班,所有画家均担任培训班教员,以一对一方式辅导海安农民、工人美术爱好者。魏紫熙、金志远负责培训从里下河水乡来的青年农民黄鹤群等人。他们根据作者的画稿,提出构图修改意见,指导笔墨与着色方法。这些农民、工人美术爱好者在大师们的精心指导下,画技迅速提高。培训班结束之前,进行专业画家与工农兵业余画家“三结合”创作美术作品,魏紫熙等与黄鹤群以里下河水乡社员罱河泥积肥为题材合作一幅国画,金志远画河岸,魏紫熙画两岸杨柳,黄鹤群画河中罱泥船,陈大羽在画上即兴题诗:“碧水红霞如洗天,飞鸟集队衔乌金,丰年试问凭谁说,两岸杨柳送新春。”此画后被选送南京参加省社教成果美术展览。
魏紫熙等江苏画家在海安社教期间所进行的美术创作活动,生动体现了“新金陵画派”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深入现实生活,从生活中采集创作素材,积极表现工农兵群众形象,努力体现时代风貌与时代精神的创作道路与创作方法,为中国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探索了宝贵的经验。江苏画院“新金陵画派”的创作实践已成为中国美术史上一段不能忽略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