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学勤
衙门,自古就有,海安从东晋年代就设有县城。有县太爷就要有办公的地点,古称之为县衙门。海安也不例外,解放前县衙就设在中大街的繁荣地段,即现在的人民路“华艺商场”北边。县衙的面积挺大的,东西有两条巷子,解放前称为“衙门东巷”和“衙门西巷”。解放后,称为“县府巷”,文革中曾称为“红旗巷”。
岁月如梭,六七十年过去了,衙门巷口的原貌已不复存在。50岁以下的海安人,对当初衙门巷口两侧人家和店面可能已经忘却。老一辈的海安人,每当忆起这里的风景,总会难以忘怀。
1948年,“紫石县”改名为“海安县”。当时,县政府大门前挺宽敞的,呈“八字型”,有门楼。隔着中大街,对面有一处“照墙”。所谓“照墙”,就是张贴布告之类东西的一面砖头墙,政府一旦出台了什么通知、规定,“照墙”上就会有大布告出来,老戏院子有什么演出,也会张贴在上面。当时的新闻发布,就是通过这里向百姓公示的。
这个“照墙”,按现在的眼光看,它安排得不是地方,正巧在县府对面的南巷子口旁边,既挡了县府大门向南的视线,又把进出南巷子口分成了“左右手”,狭小的巷道,只能供行人和自行车通过。好在当时没有小轿车之类的机动车,交通没有受阻。直到解放后,此“照墙”才被拆除。
“衙门东巷”是一条南北方向的巷子,与县府是一墙之隔。当时巷子直通北边,向左拐过弯子就是“城隍庙巷”。“衙门东巷”的南巷口,东边第一处坐北朝南的是“吴郎中”店门,这个“吴郎中”就是海安颇有名气的中医吴筱山,专治跌打损伤,还帮人治牙病。吴筱山的儿子吴大明,后来是海安镇卫生院的院长,挺有名气的。
吴家东边是一家南北货商店,再向东是一家烟酒商店,再东是夏家大门,里面住有很多夏姓人家,房子相当不错,再向东是刻字社,再东是当时海安的百货公司,10多间店面,几十张柜台,几十个营业员,在小县城可谓是独具风景,再向东是谭体仁中药店,店东面是城隍庙巷。
每到节假日,这里是人头涌动,十分热闹。正因为如此,中大街的繁华一直到60年代中期,百货公司迁到中坝口人民路才结束。
“衙门东巷”向东坐南朝北的店家是,吴筱山对面住的是王家兄弟们,向东是“高大生药房”,几间大店面,挺有气派的,向东是“公园饭店”,早上卖点心,中晚办酒席,人气也蛮旺的,向东是一条南北小巷子,里面住有几十户人家,再向东是一处西药房,再向东是王家文具店,即原海安政协副主席王文蔚家,再向东几十米,就是城隍庙。
“衙门西巷”大街对面坐南朝北是“美华斋”茶食店,向西是一处理发店,隔壁是卖水果的老储家,再向西是一家五洋百货店,后来是鲜肉商店,再向西是李姓的几家人,旁边就是棋杆巷。
“衙门西巷”向西坐北朝南第一家是“万盛”箔庄,店面蛮大的,向西是陆姓人家,门面是吴姓人开的秤店,还有一个铜匠店,再向西还有几家小店铺,再向西是一家老虎灶,紧挨着棋杆巷口。
解放后,“衙门东巷”因县政府征用被封闭了,“衙门巷”也改称为“县府巷”。但不少海安人习惯了衙门巷的称呼,一直到文革期间,仍有人称呼老巷名。
昔日,“衙门巷”口和中大街这一地段,曾经有过繁华,乡下人上街必逛这一地段。随着百货公司的迁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旧城改造,这一地段已面貌全非。写下这段记忆,留给人们做历史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