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银
走进韩国钧故居客厅,人们都会注意到上方悬挂着的三方匾额。这三方匾额或为民国名人赠送,或为民国书法名家题写,都有不平凡的来历。
水陆警备司令题赠“潞国精神”
第一块匾额“潞国精神”是韩国钧先生70岁生日时,当时任江苏省水陆警备司令的冷遹赠送的。冷遹(1882-1959)原名冷晓岚,字御秋,江苏丹徒人。他早年毕业于安徽武备学堂,曾任南京新军第九镇第三十三标第二营右队队官、第三营管带。1906年参加中国同盟会。1908年在岳王会发动起义,被推为总指挥,后因事泄被捕,次年6月获释后赴广西任陆军小学提调。1910年8月参加创建同盟会广西支部。1911年任广西新军参谋处参谋、广西新军督办协统。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冷遹任第一军第三师师长,被孙中山授为中将军衔;“二次革命”失败后出走日本,与李根源创设欧事研究会。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回国投入护国讨袁运动。1916年春随章士钊赴粤任都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后转任护法军政府总参议,代理内政部部长。1921年在镇江创办江北丰台公司、均益及三益蚕种场和镇江女子职业学校。1925年秋任江苏省水陆警备司令。韩国钧1922年6月即任江苏省省长,可能就在这期间冷遹与韩国钧开始交往。《朋僚函札》收有冷遹写给韩国钧的一封信,信云:“紫老钧鉴:迭接乡人马贡芳诸君来函,指摘现任镇江警察局刘局长志正种种贪暴情形,并谓地方人士忍无可忍……遹乡居无多,虽未曾目击刘局长之行为,而其不利众口已属无可掩饰……”全信大意是要任省长的韩国钧撤换镇江警察局局长之职,并向韩推荐另一人选。由此可见,冷遹在写这封信时已与韩国钧交往甚密。1925年韩国钧68岁,时隔不久,韩国钧70岁生日时冷遹送他“潞国精神”这块匾额。
“潞国精神”典出春秋赤狄潞氏之国,辖域在今山西潞城县东北一带,周定王三十三年(公元前594年)并于晋国。明代徐贞明旅居潞河,著文主张开发西北特别是畿辅及其附近地区水利,以节省东南漕运之劳,并从东南移民以调剂人口密度,这对当时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有积极意义。1913年9月,张勋攻陷南京,辫子军在南京杀掠三日。9月6日,北洋政府任命韩国钧为江苏省民政长(次年5月改任巡按使),为医治战争创伤,平定南京及其近郊社会稳定,韩国钧作了艰苦的努力,包括筹设赈抚局,恢复市面经营,组织初、高等学校复课;筹设江南水利局,开浚秦淮河,勘视白茆河,设立江北运河工程局,等等。正因为韩国钧在战乱之际,治理南京有方,冷遹送他“潞国精神”之匾额,显然具有褒赞他主政江苏后有不凡建树的意思。
冷遹写得一手好字,尤善写大字。送给韩国钧的匾额上的字正是冷遹所书。冷遹后来做过山东省民政厅厅长,镇江商会主席、民国参政会参政员,并参与创建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59年8月18日病逝。
国民党三元老送的“魏公间气”
正厅的另一块匾额“魏公间气”,则是韩国钧80岁大寿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陈果夫、吴稚晖赠送的。
于右任祖籍陕西三原县,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晚年自号“太平老人”,别署“髯翁”。于右任的生平大多数人比较熟悉,除了知道他是早期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并且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外,最被世人熟知的他是草书大家,创立了现代“标准草书”;另外,全国解放前夕,他想留在大陆①,但被国民党裹挟前往台湾后长期思念故乡,盼望祖国统一,临终前他写出著名的爱国诗作《望大陆》(亦名《国殇》)。诗云: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于右任这首诗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苦,堪称千古绝唱。1964年11月10日他病逝于台湾,后人将他葬在台北最高的观音山上,并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塑其半身铜像,让他登高望故乡。
陈果夫与其弟陈立夫被人们称为蒋家王朝的四大家族之一。陈果夫原名陈祖焘,字果夫,1892年生于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为辛亥革命领袖陈其美之侄。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24年黄埔军校创办后,他在上海为军校招募新生兼采购物资。1926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监察委员,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部长,掌管国民党党务,排斥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1927年春积极参与蒋介石“清党”反共,后来几度出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长期掌管国民党党务。1951年8月因结核病病死台湾,只活了59岁。
吴稚晖是江苏武进人,人称“吴疯子”,他1865年3月23日生,名敬恒,“稚晖”为其字。1890年入江阴南菁书院读书,1894年入苏州紫阳书院,曾为清朝举人。1898年6月,吴稚晖到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任教,1901年留学日本。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位颇具争议且有较大影响的人物。蒋梦麟称他是学术界的一颗光芒四照的彗星;胡适誉之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的思想家之一。196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13届大会举荐他为“世纪伟人”。1919年,他和李石曾发起组织勤工俭学会,创办里昂中法大学并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呼吁中国青年到海外以半工半读方式留学,当年5月首批学生90多人抵达法国,其中有周恩来、李立三、聂荣臻、陈毅等。这大概是他对培养中共领导人最大的贡献。但他也做过一件对不起中共的事情,那就是陈独秀之子陈延年死于他的告密②。另外,相传他为南菁书院学生时,见满族官僚、江苏学政溥良坐轿经过孔庙在下马碑前未下轿,当即气愤地拾起砖石向轿中乱掷,弄得溥良衣帽歪斜,十分狼狈,由此落下“吴疯子”的别称。吴稚晖在台湾83岁高龄仍坚持上课,蒋经国尊其为师,但吴为贴补家用仍坚持卖字挣钱,并云“写字收人钱真不好意思”。
韩国钧过80岁生日有上述三位国民党元老为其祝寿,并送“魏公间气”大匾,可见韩国钧在民国政府为官颇有人缘。“魏公”是指北宋名臣魏国公韩琦,韩琦官居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名重一时,曾支持范仲淹改革,并在英宗时调和两宫矛盾,为消除潜在祸患尽了最大努力……因此,于、陈、吴三位以韩琦比称韩国钧,可见对他的褒奖与器重。“间气”一般指称有作为的臣子,“正气”为皇帝专用。
三位国民党元老中有两位是书法家,“魏公间气”四字肯定不会另找人写,从匾额上的落款人名顺序看,应为吴稚晖的手笔,吴的名字写在最后,字也不是草书,就非常讲究礼让的文人雅士来说,题写人具款是不会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前面的。因此这四字应该是吴稚晖所为。
世界红“万”字会贺“大德必寿”
韩国钧故居正厅的另一块匾“大德必寿”,是世界红“万”字会祝其80岁生日送他的。
1910年冬天,韩国钧在奉天任劝业道及交涉司总办,同时兼署葫芦岛商埠督办,当时有两名捕猎旱獭的华工从满洲里到了哈尔滨,不久两个人得了奇怪的病死了,且传染了同住的4个人。紧接着奉天、哈尔滨暴发罕见的鼠疫。在甄别疫情和及时扑灭鼠疫的过程中,韩国钧和“万国防疫会”(后改称世界红“万”字会)、中日防疫委员会以及防疫总医官伍连德密切配合,在疫区“日死300人”,乃至“道殣相望、尺骸枕籍”的危急情况下,他置生死于不顾,频繁往来疫区,为民操劳,并连续一个多月时间接待安排“万国防疫会”人员食宿、工作事宜,可谓百般辛苦,最终扑灭了20世纪初东亚最大的鼠疫。
时间转瞬过去20多年,当退隐林下的韩国钧过80岁生日时,世界红“万”字会仍惦记着他,并给他送来“大德必寿”的匾额。这说明,好人有好报,大德有大寿,世界红“万”字会没有忘记他!
至于世界红“万”字会送的“大德必寿”四字出自民国哪位书法名家之手,这有待进一步考证。那字写得丰润、阳刚,别具神韵,肯定不是一般书家所为。
总之,韩国钧故居的三块匾额折射着韩国钧一生的不平凡经历,是参观韩公馆最令人瞩目的地方。
注:①于右任与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一直保持良好联系,渡江战役前周恩来通过屈武带话给于右任,“希望于先生在南京不要动,到时候我们派飞机接他来北平……”屈武到南京向于转述了周的话,但于已身不由己,被蒋介石强行接走了。
②1927年6月,陈独秀之子──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陈延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当时陈身份未暴露,化名陈友生,押在上海龙华监狱。他给汪孟邹写信,希望转告组织救他。赵四炎、王若飞等很快与办案人员谈妥,交800元放人。但吴稚晖从胡适(汪找过胡)处得知消息后,挟私怨向上海警备司令杨虎告密,陈延年遂被害,时年2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