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俊山
周明牂(1907—2005),曾用名周升地、周盛继,海安县曲塘镇人。新中国首批一级教授。著名的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倡导了农业害虫综合防治和农业防治理论,奠定了我国植物抗虫性学科的基础,对发展和完善我国农业昆虫学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农业昆虫学的先驱,中国植物抗虫性学科的奠基人。周末的一个下午,笔者特地赶往海安县曲塘镇,在曲塘镇文化站站长祝增本的带领下,笔者先后找到几位周姓老人,想寻找从我国农业昆虫学先驱周明牂的故居。遗憾的是,曲塘镇旧貌换新颜,周氏故居已不复存在,能找到的是只有《曲塘通讯》中对这位昆虫学家一些文字介绍。
海外求学报效祖国
1907年,周明牂出生在曲塘镇一户还算殷实的人家。很有远见的父亲一心一意培养他读书。1920年,13岁的周明牂考入江苏省第八中学。四年后,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入省城的金陵大学。
金陵大学是中国最早实施正规四年制农科教育的大学。在这里,周明牂先后受到昆虫学家博德(美籍)和张巨伯教授的熏陶与器重,主修昆虫学,并选修沈宗瀚教授主持的生物遗传育种学。因学习成绩优异,1929年2月,周明牂提前半年获农学士学位,顺利毕业。次年8月,赴美进入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昆虫学。
在康奈尔大学,周明牂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珍藏图书,广泛搜集资料,结合国内有关文献,编写了《中国经济植物害虫·害螨初步名录》,这是我国第一部作物害虫名录,也是我国农业昆虫学早期的基础性文献。这篇长文在媒体上连载后,很快就得到了中外昆虫学界的重视。1931年,周明牂获康奈尔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33年又获哲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Sigma-Xi荣誉学会学员,获金钥匙奖。
功成名就后,周明牂毅然选择了回国。他忘不了自己的“根”,忘不了在灾难深重的祖国。
1933年,周明牂回到国内,担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植物病虫害系主任。教学工作加上系务工作,其繁忙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在浙江兰溪县设点研究油桐尺蠖的防治。
油桐尺蠖又名桉尺蠖、量步虫,属鳞翅目尺蛾科的一种食叶性害虫,幼虫食性较广,主要危害油桐等经济林。随着速生桉大面积纯林的出现,油桐尺蠖在一些地区已成为速生桉主要害虫,可在短期内将大片速生桉树叶吃光,形似火烧,严重影响树势生长。周明牂的研究不久就取得了可喜成果。就在他致力于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时,“七七事变”爆发了!
1938年,为避免落入日寇的魔爪,周明牂与几名同事一起,从浙江辗转到达广西,就职于广西省农业管理处,担任技术管理工作。1939年,广西大学农学院聘请他任教授兼院长。上任后,他广纳人才,聘请了国内的一大批名流学者,如农学系的肖辅、吴绍骙、翁德齐,林学系的汪振儒、马大浦,园艺系的程世抚,兽医系的郑庚等,还有黄瑞纶、孙仲逸、徐天锡、陆大京、黄亮等一批兼职专家,在他的努力下,广西大学农学院一时名誉大振。
深入实际成果不断
1941年春,周明牂受李四光之聘,担任了桂林科学实验馆昆虫学研究员,从事疟蚊的研究,在很短时间内,周明牂就初步摸清了广西疟蚊的区系。1941年末,他又应福建农学院之聘,任该院教授,兼病虫害系主任。这期间,他不但亲自讲授农业昆虫学和昆虫分类学等课程,还进行了水稻三化螟的越冬防治、仓虫米象防治等多项研究。1946年,他转任福建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与郑炳宗合作研究,解决了桔潜叶甲这一重要虫害问题。就在这一年秋天,周明牂应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俞大绂之邀,担任了该院昆虫学系系主任兼教授。不久北平解放。1949年12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等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周明牂担任了植物保护学系主任。
周明牂选择了春小麦麦秆蝇的防治研究,在内蒙古自治区,他发现当地麦秆蝇的发生过程与品种关系密切。并认识到:害虫防治研究不能仅局限于研究害虫本身,而应联系有关害虫生存发展的多方面生态环境因素的作用。由此,他决定在我国开创和发展植物抗虫性学科的工作。
1960年,周明牂设想出多抗育种一举多得的指导思想,带领所在教研室的教师再次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针对当地春小麦的麦秆蝇、锈病、土壤盐渍化、地力瘠簿等主要问题,选配杂交组合。于1964年育成了“6410”、“6407”等多抗性丰产良种。这一项工作和想法,当时在国内开展最早,多抗育种在国际上也是较早的。例如,在多抗性育种取得显著成绩的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也始于1960年成立;美国Bird到1974年才育出多元抗逆棉花品种,1979年发表多元抗逆性的理论。
同样在1960年,秋天,周明牂应安徽省农业厅之邀,率领部分师生前往调查该省“无螟害区”的情况。他先后深入到3个专区13个市县进行田间实际调查后初步得出结论:稻田经过冬季适当处理,消灭了大量越冬螟虫,压低了翌年发生基数,在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期间将稻茬深翻入土,又连续杀伤二代三化螟幼虫和蛹,可降低后期为害的稻螟虫源。接着,他在安徽设点,利用大面积轻重虫区,对比分析种植制度及不同栽培技术与稻螟种群数量消长关系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明确提出了“害虫防治应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必要的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的建议。
1970年代以前,国外的农业昆虫学专著,一般都是按作物列举重要害虫,然后分别阐述。周明牂认为,农业昆虫学虽属一门应用科学,但有其本身的系统理论基础。早在1961年,他主编第一本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农业昆虫学》时,就在书中对该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做了概括阐述,使农业昆虫学科从内容到体系上更臻于完善。特别是在区分“害虫”与“虫害”的概念;分析虫害产生的条件及控制虫害的基本途径和比较分析各类防治法特点的基础上,他制定出害虫防治的要求、策略、途径和方法,从而纠正了过去长期存在的防治“以消灭害虫的种为目标”和单纯依赖单一防治措施的偏向。他这一学术思想,已经孕育了80年代为国际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所广泛接受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原理。
致力“攻关” 硕果长存
1978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开始恢复活动。周明牂深知:任何学科领域的开创和发展都与相应的科技交流活动和研究力量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一年,在山西召开的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的大会上,他作了《国外抗虫性研究的进展》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他对国际植物抗虫性奠基人R.H.Painter(1951,58)将植物品种物候抗虫性归属假抗虫性而排除在植物抗虫性范畴之外的论断,提出有说服力的异议,使国内植物抗虫性的研究从一开始就避免了概念上的束缚。1979年,周明牂在安徽主持召开首届全国抗虫性学术讨论会,组织交流了我国植物抗虫性工作的情况,并作了《我国植物抗虫性研究的现状和发展》的学术报告,强调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1982年又在陕西主持召开了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两次会议,对推动我国植物抗虫性的工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83年,周明牂参与“六五“国家科技重点课题“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的攻关课题。他在冀南主产棉区设立综合防治基点深入研究,提出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关键技术的协调组配方案及重视三代棉铃虫的防治策略新见解,用于生产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七五”期间,他又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为提高我国综合防治技术水平,推动农业防治与其他防治技术协调应用的发展做出了优异成绩。
1985年,在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于于长沙举办的“2000年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预测及对策”的会议上,又作了《植物抗虫性研究利用的动向和展望》的学术报告,从战略高度对今后的方向、内容、规划提出了建议。与此同时,他还组织力量,指导和带领青年教师以小麦、谷子、棉花等作物的主要害虫为对象,从基础的品种抗性筛选鉴定工作做起,逐步深入到鉴定技术方法、抗性机制以及品种抗虫性的本质因素分析和品种资源的抗性评定、利用等主要内容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周明牂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其中,《农业昆虫学》是中国第一本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1980年、1986年、1988年,他分别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我国农业昆虫学的先驱。他对发展和完善我国农业昆虫学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倡导了农业害虫综合防治和农业防治理论,奠定了我国植物抗虫性学科的基础。
2005年,元月2日,周明牂教授在北京走完了他98岁的人生路。有人用“满腹学识传弟子,一生才智为农业”来概括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