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和
印章始于商周,盛于秦汉,至明清印风大兴,流派纷呈,进入民国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这门东方高古艺术,更以特有的魅力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异军突起,独领风骚。海安有五千年文明史,为南通文化之源头,篆刻艺术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其中尤推前清乔林,近现代谭组云、魏建功、仲贞子等为领衔者。本文仅对以上名家的生平,成就及作品作简要介述,以飨读者。
乔 林(1731-?)字翰园,号西墅,晚号墨庄,清乾隆年间如皋印派代表人物,世居海安县丁家所(现属李堡镇),其宅园亭树石,里人疑为东晋陶渊明之“五柳居”。乔林蓄书颇多,经史子集无不通览,1778年在世时,曾刻有“人事多所不通,惟酷好学问文章”印。篆刻师法许容,善刻晶、玉、瓷、竹等印,各臻其妙。侧款作行草,间或刻隶书,篆隶淳古浑劲,得秦汉遗法,摹印缪篆尤妙绝一世。清翰林院侍读学士钱大昕在《乔墨庄先生传》中赞其“用刀如用笔,试以玉、铜、铁、竹根无不如意”。
乾隆曾获乔林所制竹根印,大悦,见印有墨庄小款,遂查问墨庄为何人,答曰宋有墨庄者善竹印。乾隆即命侍臣作竹根图章歌以记之,而未知时之墨庄非宋之墨庄也。杭州西泠印社所刊《东皋印人传》中有此记载。《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称乔林“手制竹根章,尤精雅绝俗。”
乔林为李堡友人用百方各异之印,再以百种不同“寿”字篆法,每方又刻有相关成语或诗句制成“百寿印”中堂。里人在抗战时期曾见此构思精巧,妙夺天工之印作,后惜于1938年日军侵占李堡时丢失。
乔林的篆印在南通博物苑,如皋、海安博物馆均有藏,民间亦有收藏。
著有《篆刻汇编》《金石萃言》《墨庄印谱》等。
长子乔昱,字丹辉。篆刻承家学,书画印皆精。
谭组云(1876.7~1949.2)名德钟,号高谭,晚号海陵老人。祖籍江西南昌,后迁江苏海安,少时起钻研汉唐碑版,临摹钟王遗迹,终成一方名家。1917年,谭组云遍游长江沿岸,后定居上海鬻书,此间常与康有为、吴昌硕、高邕之、李梅庵、沈曾植、曾熙、李叔同、于右任、张大千、张善孖等谈论艺事,引为知己。
20年代,与于右任在城隍庙书画会经王一亭介绍相识,二人抵掌谈论金石书道,相见恨晚,此后20余年文字交往不断。1930年,谭组云一度寓居金陵鸡鸣寺,常与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谭延闿茗茶谈艺,二人合书出版《天马赋》,于右任题帧“试看南北奇书”,一时人称“南北谭”。后谭延闿墓志即为谭组云以北魏书写,大气磅礴,艺林珍之。谭组云非但金石书艺卓著,且品行高尚,社交广泛。在沪创办华商书局,开设海陵学苑,长子谭少云被吴昌硕收为入室弟子,李叔同亲为谭组云夫人撰题墓志铭,晚年在海安与韩紫石等在凤山创佛教居士林。
谭组云治印宗秦汉,并略参已意。奏刀不作魏晋以后。其体格丰颐而修干,自镌一印曰“高谭”。因故居海陵,而自民国六年后又身如一片行云鬻书于大江南北,遂镌印“海陵云”。谭组云的书画作品中,多数均铃有此二印。
谭组云精于字画鉴赏,凡经他鉴定之作品,均铃上自镌印“组云过目”。民国十九年,由华商书局出版《谭海陵金石书画册》,吴昌硕为画册题名,刊载谭组云镌刻的金、铜、玉、牙、翠、晶、磁章作品各一方, 石章作品两方。其印风方圆相济,既浑厚古朴,庄严肃穆,又筋脉相通,生机勃勃。
谭组云一生金石作品辑入《海陵印存》四卷。由华商书局出版的书画篆刻作品集有:《十人书画集》(石涛、彭刚直、吴昌硕、李梅庵、李叔同、王一亭、谭组云及其子谭少云、谭小云、长媳韩佩芬)、《三谭书画集》、《续艺舟双辑》等。
魏建功(1901.1~1980.2)字益三,后改天行,笔名山鬼、文狸等,海安县西场镇人。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为钱玄同、沈兼士、马裕藻诸大师之入室弟子。先后在北大、燕大、辅仁、中法、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西南联大、西南女子师范学院、台湾大学、朝鲜汉城京城大学等院校任教50余年。建国后,任北大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为我国当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语文教育家。曾设计并主编《新华字典》,参加制定《汉字简化方案》。
1928年,魏建功与金满叔、台静农、庄尚严、常维钧等在北京结“圆台印社”,受王福庵、马叔平等名家指导,陆续奏刀近二十年,金石篆刻誉满京城。此间,所镌印蜕已知的458方中二百余方为文学艺术界名人章(包括闲章、藏书章、斋名章),其中在国内外高校任教之专家学者即达90余人,印主中有蔡元培、钱玄同、陈寅恪、汤用彤、沈兼士、刘半农、罗常培、台静农、白滌洲、庄尚严、顾颉刚、朱光潜、江泽涵、顾毓琇、钱三强、冰心等。魏建功与印主间或为意趣相投,治印馈赠;或交谊笃厚,指名索刻;师友情谊,溢于印端。1937年夏,七·七事变,北大南迁,钱玄同因病不能成行,嘱魏建功为其刻《钱夏》名章,以复辛亥革命时旧名,表汉倭不两立之志。魏建功刻阳文楷书《钱夏玄同》四字应命,端庄凝重,正气凛然。著名历史学家郑毅生赞魏治印曰:“其神清,其锋利。贞固其操,温其懿。君子佩之,劲以励其志。”作家冰心80年代与吴晓铃谈起魏建功之治印时说:“魏先生是文字学大师,他的治印不拘一体,富有书卷气。我那年从你手里‘义买’了一方藤印,现在有人找我写点什么,我总是钤这方印,我喜欢它,也是怀念他。”
魏建功精于文字声韵,对汉字形体之变迁有深入研究,他以治文字学之兴趣治印,钟鼎甲骨、行草隶篆,随手拈来,涉笔成趣。尤于字体、笔势之设计布局,师古而不泥古,创新又非杜撰。
如周作人名章,“周”字似盾牌置石上,余则如人形或坐或立,似器物或桌或椅,飞扬灵动,极见其精通文字学之功力。又如“吴蔽芾”印,三字上部压缩,下部拉长,表甘棠蔽芾根深叶茂之状。再如蔡竞平名章,“兢”字以笑脸下二人携手共达终点,表“竞争持平”之意。用心细腻而又不露斧凿痕迹,令人拍案叫绝。1928年,魏建功任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常委时,曾以注音符号刻印并以有奖征答方式刊于《国语周刊》,一时热心者竞相争猜,收寓教于乐之功。
1938年,魏建功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执教期间,为国学大师陈寅恪刻杖铭曰:“陈君之策,以正衺仄。”陈老晚年失明此杖须臾不离,并有诗记事。为郑毅生刻杖二枝,一曰:“指挥若定”,一曰“用之则行,舍则藏”。时郑正向校长蒋梦麟坚辞北大秘书长行政职务,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心直口快,见杖铭讥其“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言颇切直。此事成北大抗战期间的一段佳话。
其时,魏建功试以越南白藤手杖截段治印,其断面略似桃形而多棕眼,别致而多趣,乃频频治印赠诸亲友。1939年7月7日,联大教授们书法义卖,魏建功的藤印大受欢迎。原定刻100方,后一再增至117方。得款全部捐赠抗日前线。
魏建功金石作品辑《独后来堂印存》《义卖藤印存》《何必金玉印谱》。2001年8月,中国书店将魏建功一生金石作品以《天行山鬼印蜕——魏建功印谱》在其百年诞辰之前编辑出版,所印销售一空。
仲贞子(1918.2~2008.9)名谅,以字行,海安县西场镇人,仲氏第71世。仲氏64世祖仲之琮在西场依古树建园林,延留郑板桥、李复堂、陈大山等文人逸士、画师名流,无不款留投赠,结社联吟。清乾隆、嘉庆两朝中有西场仲鹤庆、仲振履父子进士。仲贞子之父仲蔼人于清宣统二年毕业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为如皋翰林沙元炳聘为如皋师范油画手工教师。其兄仲许曾任无锡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无锡市书画院副院长。仲氏门第世代书香,家学渊源,加之仲贞子求学于刘海粟创办之上海美专,矢志跋涉于德艺双馨的人生旅途,终晚器大成,集诗书画印“四全”于一身,且尤以金石为先,成为近当代金石界领军社团——西泠印社的社员。
仲贞子金石作品上承汉印遗风,旁及文(彭)、何(震),无论是方圆印石,还是阴阳刻文,均可见娴熟精准的老道刀痕。1952年,仲贞子用圆、长、方、畸印石26方,以甲骨文、大篆、小篆、缪篆将毛泽东词《沁园春·雪》篆刻成谱。组印既有周秦古玺、汉印及明清诸流派之精华,又融进个人之创意,既继承传统又具时代精神,开创了金石界以伟人诗词刻成印谱之先例。1957年,仲贞子将印谱呈献毛泽东主席,中共中央办公厅复函申谢,旋选送“中日书法联展”赴日本展出,国内诸多报刊登载、展览参展,还编入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丁吉甫主编之《印章参考资料》列为院校教材。王个簃评价这组印谱是“集各家之大成,而又有着自己鲜明风格”。此后再刻毛泽东《送瘟神二首》《咏梅》《重上井冈山》等诗词印谱。1976年10月,闻“四人帮”粉碎之消息,仲贞子悲喜交集,遂将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词刻成一组巨印并赋诗曰“伏虎当年今伏妖,倾盆泪雨逐心潮。浑忘久病身残苦,铁石冰寒夜奏刀”。
1980年4月,仲贞子出席江苏省第四届文代会,当选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同年秋,参加江苏省美术、书法、金石工作者座谈会,会间,校长刘海粟题赠“仲贞子书法篆刻”“仲贞子篆刻”,仲贞子亦刻赠校长“八上黄山”“八六年华万里游”印章。1981年,以“大名垂宇宙,浩气壮山河”为题,刻制中华民族现代杰出人物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12位伟人名印,被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收藏。1991年,中国第二届篆刻艺术展特邀仲贞子以“结翰墨缘”“政通人和”二印参展,博得同道一致赞誉,被列为“中国十老篆刻家”。1997年香港回归,仲贞子刻“香港风光”组印12方,1999年澳门回归,又刻“澳门八景”组印,分别向香港、澳门特区政府献礼,两地特首均复函致谢,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佟韦以“拜观仲贞子香港组印”为题在《中国书画报》撰文介绍。
1996年,西泠印社编印《西泠印社社员作品集粹——仲贞子诗书画篆刻选》。2006年,海风出版社出版《仲贞子诗书画篆刻》,西泠印社副社长刘 江作序,仲贞子精选了毕生近300方金石作品辑集其中。
仲贞子于1984年~1993年间曾三次出访日本,与日本同道交流书法篆刻艺术。1995年在家乡西场建仲贞子艺术馆。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曾任海安县文联副主席、江海印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