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俊山
原海安文联副主席张贵驰先生写过一篇长文《海安盐文化》。文中说:“海安为盐业重镇,盐文化积淀深厚。”这让我立刻想起一位与海安有着不解之缘的诗人,他曾留下多首以盐民为题材的佳作,例如,他的《煎盐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傍;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这首诗不直写煎盐的烈火温度之高,却写煎盐老人在烈日下偷闲片刻便算是乘凉情景,巧妙反衬出煎盐者暑天的苦况,堪称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绝唱,几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这位诗人叫吴嘉纪,字宾贤,号野人,东台安丰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逝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他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封建地主家庭,明亡后,他不应科举,只跟汪楫、孙枝蔚等善诗文的明朝遗民交好,其生活近于贫苦的农民和盐民,常常“家无斗筲之储”(孙豹人《溉堂全集》),但他甘于隐迹乡野海隅之间,出入青蒿柴门之中,宁可清贫,做一个孤独狂傲的“野人”,也拒走仕途。
安丰那时也叫“东淘”,距海安仅几十里,吴嘉纪自然常游海安。当时的海安镇有不少人栽菊,崔朗生家育有菊花名种,吴嘉纪得知,与朋友冒雨乘船前往,觅菊栽种。他在《初夏送王鸿宝之海安镇向崔朗生乞菊二首》中写道:“蒋生偕二仲,三径思悠哉。我亦归田舍,君应日往来。青春悲已去,黄菊约同栽。发兴求名种,扁舟远溯洄。”“斥卤海安镇,清风崔氏林。篱低沙鸟入,菊长草堂深。花待飞霜发,人今冒雨寻。寒芳赠不惜,持抱碧森森。”菊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坚守气节的象征,它将朋友们的心连在一起,也将吴嘉纪与海安连到一起。
吴嘉纪在海安,常在朋友家小住。他在《三塘投宿与崔宅》中写道:“车声衰草里,辛苦觅荆扉。几树啼栖鸦,三塘上落晖。闭窗生夜火,以酒厚人衣。之子殷勤甚,令予欢似归。”在《舟宿海安镇怀江汉纬》中写道:“独处茕茕尔若何,荒园古木对沉疴。人间孤孽关心少,眼底亲知失意多。露湿土城鸣蟋蟀,月临秋野渡鸳鹅。江干海岸相思苦,试听沧浪有棹歌。”诗中描绘了战争之后,海安镇断瓦颓垣,野草遍生的荒凉景象。
吴嘉纪还写有《经三里庙》:“此地乌鸢集,当年壮士雄。同仇东海上,授命战场中。废戍云犹黑,秋田蓼自红。家家余寡妇,野哭对西风。”三里庙在海安镇西三里处,是当时海安人为纪念抗清壮士缪景先偷偷修建的。缪景先出身盐民,1645年“在李堡起兵反清,随即开赴海安”“是年七月十五日,如皋知县朱邦政趁缪景先大部人马外出,带3000兵马急驰而至,于下午3时左右将凤山团团包围”(见《海安县志》),缪景先因寡不敌众,带伤突围至三里闸而死。《经三里庙》回顾了这段历史,表达了对抗清壮士的崇敬之情。
明代大将常遇春在海安筑城,嘉靖年间,旧城塌毁,巡抚唐顺之等重建土城。可是,土城尚在而明已亡。吴嘉纪感慨不已,他在《海安镇》中写道:“古镇树修修,长河流泯泯,西顾吴陵大,东来楚尾尽。淮泗英雄起战争,将军在此筑孤城。城土至今尚垒垒,吁嗟人事一朝改。来羝去犊暮逡巡,草色愁杀行路人。”抚今追昔,愁的其实何止行路人,分明是诗人在为明亡而愁啊。
海安仇湖有白龙从白龙潭升天的传说,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称“虬”, 因此,有一种说法,“仇湖”应该写作“虬湖”,一般百姓不认识“虬”字,才渐渐被大家改写为“仇湖”。仇湖距安丰很近,吴嘉纪来海安,可以取道仇湖。他在《陋轩集》中,有记曰:“仇湖,旧传有白龙育子于此。至今梅雨时鳞瓜每隐见云际,居人相顾喜,曰:白龙归矣,其年必稔。”这段文字后,吴嘉纪有《白龙潭》一诗曰:“风起枯榛呜,远村画如暮。神物久飞腾,寒潭尚云雾。田荒男妇散,水冷鹭鸶聚。龙子不归来,丰年几时遇?”诗中描绘了海安仇湖一带寒风呼啸,农田抛荒的凄凉景象,表现作者对丰年的期盼。
吴嘉纪还有一些诗,是赠海安友人的。例如赠龚贤的诗作。龚贤是当时的名画家,诗人,字半千,号柴丈人、钟山野老等。顺治五年秋天,龚贤应旧友徐逸的多次邀请,来到海安镇,做了徐家的塾师,教其子徐凝。在海安,龚贤一住就是五年,在海安期间,他与吴嘉纪“建立了诚笃的友谊,后来发展为终身莫逆之交”(萧平、刘宇甲:《龚贤》)。龚贤有《安丰吴高士》一诗赠吴嘉纪:“鲁连蹈东海,千载慕其人。此日吴高士,风流是后身。穷荒难久处,浩荡实相邻。晚坐衡门下,欣无战伐尘。”
吴嘉纪曾写下多首诗寄海安友人龚贤:“一岁吟将尽,迂情共者谁?祗应入残雪,持去报相知。阡水箫声后,荒庵犬梦时。令君不孤寂,浊酒野人诗。”(《录一年诗寄半千》)
“海上披发翁,孤吟若寒鸟。非无求吕思,屣雁不轻倒。恭闻柴丈人,经我淘之道。欲寻如我者,而与云怀抱。二月海风衰,户户梅花晓。柴车且莫归,与子班荆草。”(《淘上访龚柴丈》)
“三客放渔船,七里访柴丈。雨里复烟里,溪上兼舟上。白禽入水啼,嫉草带风长。景色新余杯,击棹长歌往。”(《同鸿宝、季康南梁重访柴丈》)
“乱离足飘泊,老大还郊垌。江水真有意,流转一浮萍。亲戚复谁在,虎啸山风腥。惊疑儿女色,顾恋归人情。翳翳寒烟墟,萧萧茅草亭。琴书既有托,敛迹谢逢迎。澄潭入郭流,群峰绕舍青。悄然松际月,闻尔商歌声。君乡是旧京,山盘江潆洄。胜既今何似,处处蒿与莱。邈哉尔幽居,却傍清凉台。落日试登眺,吴楚潮皑皑。三山若图画,钟阜何崔嵬。樵牧指伊人,挽仰襟抱开。谁知游览意,百感从中来。”(《寄题龚大野遗新居》)
吴嘉纪一生困顿,长期住在破茅屋里,读书苦思,他以诗歌为武器,揭露社会矛盾。所居老屋,破败得难蔽风雨,自称“陋轩”。其诗集也就取名《陋轩诗》,集中收录了他一千零九十一首诗。当时的文坛名流沈德潜赞《陋轩诗》曰:“以性情胜,不须典实,而胸无渣滓。语语真朴,而益见空灵。”而孔尚任则推吴嘉纪和屈大均、王士禛为当时三大诗人(见《题居易堂文集屈翁山诗集序后》)。屈大均则在《读吴野人东淘集》写道:“东淘诗太苦,总作断肠声;不是子鹃鸟,谁能知此情?哀猿相叫啸,落月未分明,夜夜同凄绝,教人白发生!” 《陋轩诗》,曾被清廷列入禁毁书之列(见《清代禁毁书》),但真正的好作品是禁不了的。《陋轩诗》除了最早的康熙初周亮工的刻本,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吴嘉纪诗笺校》。
吴嘉纪仅活了66岁。挚友汪舟次等为他料理丧事并题写墓碑:“东淘布衣吴野人先生之墓。”辛亥革命后,在南通著名实业家张謇资助下,墓前立了石牌坊,设了石桌、石凳等,张謇亲笔为牌坊撰写了对联:“蒹葭秋水伊人思,禾黍西风故国愁。”寄托了推翻帝制后,人民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