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太和
东汉年间,海安、如皋、如东一带属古海陵县。自汉吴王刘濞把郧邑(今海安城东镇立发桥)与今泰州连起来建立海陵,历经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建海陵县,新莽时改名亭间,东汉建武十八年(前42年)复置广陵郡海陵县,延至东汉中平元年(184年),已在历史上存在了300多年。
虽然查不到古海陵有多少人口的记载,但以当时的区域,包含今泰州市区、姜堰、东台、海安、如皋、如东等地,广袤达二三百里,特别又以东台、海安、如皋、如东著名的煮盐区富饶之地,人丁自然旺盛。可是就在东汉中平元年,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东汉政权分崩离析,朝廷名存实亡,历史进入三国时期。奸诈成性的曹操挟持东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割据荆州南阳地区的张绣,占有徐州(包括今山东南部和江苏徐州地区)的陶谦、吕布,占有扬州(包括今安徽、江苏淮河下游与长江之间)的袁术,逐步控制了黄河以南广大地区。后建立魏国。
在江南(时称江东),有孙武的后人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乘黄巾起义,削平了江南大小割据势力后建立吴国,也称东吴。
古海陵当时属曹操所有,因怕滨江郡县被孙权略去,曹操意欲强令徙民。据1933年《江苏省通志稿》记载,曹操曾就这个想法征询当时扬州别驾蒋济的意见,他对蒋济说:“昔吾与袁本初(袁术)对军官渡,徙燕白马民,民不得走,贼亦不敢钞。今欲徙淮南民何如?”蒋济劝他说:“是时兵弱贼强,不徙必失之。自破袁本初以来,威震天下,人情怀土,实不乐从,惧必不安。”可是曹操听不进蒋济的劝告,更不体恤民情,考虑“人情怀土”,强行下令徙民。在曹操的暴力下,民转相惊恐,都纷纷逃到江南投孙权那边去了。《吴书·孙权传》:“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数十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宋书·州郡志》:“三国为战争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有射阳、广陵、海陵、高邮、江都、盐城等县。”在海陵县目下,还记述道:“海陵县,三国时废,是今日扬州、通州各县,三国俱为隙地。”
曹操本意是把这数十万户迁到魏国内地去,这数十万户却偏偏都不跟曹操走,而“东渡江”跑到当时较得民心的孙权那边去了,民心向背可以说表现得十分清楚。
人们读《三国志》,特别是读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会为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欢欣,为那些斗智的谋略家惊叹!但很少有人会想到古海陵县和邻近郡县数十万户先人,倾家荡产,饱受背井离乡之苦。这一场灾难,从东汉中平元年(184年)至东吴赤乌四年(241年),达57年。在古海陵县,直至东吴赤乌四年(241年),才由邑人、东吴大司马吕岱招抚乡民回归,重建海陵县,“泽被桑梓”。也就是说,因曹操为了争夺天下而不顾人民死活,毁坏了数十万户人民的生存条件,延缓乃至破坏了古海陵县及邻近郡县的社会生产发展,而海安、如皋等地的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也因之流落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