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太和
新四军东进黄桥抗日根据地建立后,在苏中抗日根据地相继创刊出版了许多报刊。现将当时有较大影响的报刊荟集如下,以飨读者。
《抗敌报》(苏北版)。1940年8月在黄桥镇创办。新四军黄桥军民联合办事处成立后,决定出版《联抗报》(苏北版),面向苏中、苏北军民及各群众团体,宣传新四军抗日主张。《联抗报》(苏北版)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一纵队政治部副主任陈同生主持出版。
《联抗报》。1940年10月在曲塘镇创办。“联抗”部队副司令李俊民主持出版。刊头由“联抗”部队司令黄逸峰题写,每3日1期,4开油印版。《联抗报》以独特的姿态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报道苏中“联抗”地区军民团结一致、与敌伪顽斗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业绩。1941年2月,李长江率所属国民党军队投降日军,“联抗”部队从城镇转入农村,开展游击战争,《联抗报》被迫停办。1941年9月,“联抗”部队由盐阜地区新四军军部回师联抗地区,为广泛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恢复油印《联抗报》,政治部主任彭冰山(后兼任苏中二地委副书记、宣传部长)领导报社工作,改原3日刊为5日刊,报社设在政治部,由宣教科具体负责,重要社论大都由司令黄逸峰、副司令李俊民、政治部主任彭冰山等撰写。报纸分地方版、国内国际新闻和副刊。地方版主要刊载有关“联抗”部队军事政治建设、政府法令政策、财政经济、文教事业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各种群众组织活动;国内版主要刊载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斗争的辉煌战绩;国际版主要刊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情况;副刊每半个月1期,刊载国际国内述评。1942年底,为贯彻党中央和苏中区党委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兴东泰地委决定《联抗报》第二次停刊。1943年秋,《联抗报》再次复刊。这一时期,《联抗报》以大量的篇幅斥责税警团背信弃义,破坏团结,积极反共,残害人民的罪行,警告他们悬崖勒马,不要玩火自焚。1944年10月,“联抗”部队胜利完成使命,编入新四军序列,《联抗报》亦随之停刊。
《新华社新闻稿》。1940年10月,新四军东进后,中共如西行政公署(后改如西县)成立,并建立了收讯电台。由汪国祯、汪浩等4人负责抄收新华总社电讯。初由曹衍正刻写蜡纸。稍后李岚参加刻写。徐中尼担任编辑,油印《新华社新闻稿》。新华社新闻稿》初为8开1版(即1张蜡纸),不久扩为8开2版。至1941年春节,《新华社新闻稿》改为《如西报》。
《江潮报》(《江潮日报》)。《江潮报》前身是《如西报》。1941年春节,如西行政公署(后改如西县)刻印油印版《如西报》(前身为《新华社新闻稿》)。同年6月,中共苏中三地委将《如西报》人员、器材调至地委并充实领导和人员,于7月1日正式创办地委机关报《江潮报》,油印8开4版,初为4日刊,后改3日刊。报纸始终贯彻“全党办报”方针,1943年1月组成有地委、军分区政治部主要领导参加的党报委员会,地委书记叶飞兼任社长,发布办好《江潮报》的决定。8月,发表署名社论《从党报检讨你们的党性——给三地委全党同志》,要求全分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一同来报道群众的斗争和生活,使党报进一步与群众取得血肉联系。《江潮报》一、二、三版主要刊登新华社电讯和中共中央指示文件、延安《解放日报》社论、专论、述评,地委的决定、指示和社论、专论,本地区的新闻报道,四版辟有副刊。报纸上还刊登商业广告和启事。同年8月14日,《江潮报》改为铅印2日刊。抗日战争胜利后,报社进驻黄桥,报纸改为《江潮日报》。油印《江潮报》每期发行2500份,改为铅印后,每期发行1万多份。
《苏中报》。1941年3月19日,中共苏中区党委和苏中行政委员会在栟茶镇新坝桥成立,并设立“苏中报社”,编印《苏中报》为其机关报。《苏中报》为4开日报,主要登载党和政府抗日救国的方针政策,发布抗日军民打击敌伪的消息。至抗战胜利,《苏中报》共出版265期。
《滨海报》。《滨海报》的前身为1941年4月东台中心县委创办的《东台半月刊》。1941年11月,中共苏中区党委撤销东台中心县委,成立苏中二地委,接办后报纸改为《滨海报》,4开4版,3日刊,初为油印,后改铅印。次年底,因形势紧张,精简和疏散人员,《滨海报》停刊几个月,后又恢复出版。《滨海报》坚持面向工农群众,1943年7月出刊满100期时发表社论《走向群众化的道路》。1943年12月1日,苏中区党委决定《滨海报》与《苏中报》合并出版《苏中报》。《滨海报》停刊。《滨海报》前后出版193期。负责人先后为郑三尊、冠瑜、史乃展。
《种田人报》。由如西县农抗会于1941年7月上旬创办。丁正铎任主编。其宗旨是指导农民从事抗日救亡和根据地的各项活动。
《良心报》。1941年夏,中共苏中三地委设立秘密党组织(称乙种系统),由地委秘工部(1942年改称城工部)编印不定期的对敌伪宣传的刊物,名叫《良心报》。编辑叶梯青,誊写罗伦,印刷李友白等。《良心报》以灰色面貌出现,虽系油印小报,但对敌伪却具有攻心作用。
《江海报》。1942年元旦创刊,中共苏中四地委机关报。创刊初,为4开4版2日刊,同时,出版以农民为主要对象的《江海大众》(4开周报)。1942年夏末,日伪军“清剿”南通、如东、海门、启东地区,斗争环境恶劣,报社跟随地委转战南北坚持出版,改出油印报。《江海大众》停刊。其间报社负责人先后为邓炬云、施平、邵宇、徐铭耘。反“清乡”取得胜利后,《江海报》在如东苴镇农村改出铅印报。1943年秋,《江海报》随四地委北移东台县三仓镇河东继续出版。四地委宣传部长李俊民兼社长,樊发源、凌建华分别担任正副总编辑。抗战胜利后,《江海报》从东台三仓移到如东掘港,出版4开4版日刊,发行量1.6万份。年底,苏皖边区政府成立,合并出版4开2版铅印《江海导报》,徐进为社长,樊发源、凌建华分别担任正副总编辑。
《湖东报》。1942年9月创刊,中共苏中一地委机关报,8开4版,先为石印,后改油印。编委会成员李浩礼、林子平、蓝瑛,总编辑李浩礼。《湖东报》是苏中地区江(都)、高(邮)、宝(应)抗日根据地第一张公开发行报纸,版面内容分为国际版、国内版、地方版和副刊。1942年11月间,《湖东报》因日伪连续几次“清剿”一度停刊,粉碎“清剿”后又恢复出版。同年底,苏中一地委《湖东报》与军分区《前哨报》合并出版《前哨报》,《湖东报》停刊。《湖东报》前后出刊不足4个月。
《江涛报》。1942年10月于海门三星镇西北赵家宅创刊,是中共通海工委机关报。8开4版竖排,周刊,后改为3日刊,每期印300份,石印机印刷,一段时间为油印。次年3月停刊。
《前哨报》。1942年底至1944年5月为中共苏中一地委机关报。8开4版,3日刊,油印,总编辑萧湘。1942年底实行党政军一元化体制,一地委《湖东报》与军分区《前哨报》合并,于12月下旬重新编号出版地委机关报《前哨报》。苏中一地委在《关于前哨报工作的决定》中,明确了报纸的党性原则,指出“前哨报为地委的机关报……表明与解释我党的政策与法令,反映群众生活与呼声……代表地委来指导全分区各项工作。”同时成立社论委员会,由地委书记韦一平和分区司令员刘诚等7人组成,每期刊载社论,加强报纸指导性。《前哨报》从分区调来专用电台,直接收录刊载延安新华总社国内外电讯新闻和《解放日报》社论、文章。每期印1000余份,后增加到2000余份。1944年5月,中共苏中区党委《苏中报》迁宝应地区出版,一地委《前哨报》停刊。《前哨报》前后出版120多期。
《布尔塞维克(党刊)》。中共苏中一地委党刊,1943年3月创办,16开油印本。负责人金湘、巴液容。出版四五期停刊。
《南通报》。1943年春,日伪发动对南通地区的“清乡”攻势,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于4月3日在通西创刊《南通报》。县长梁灵光向各区发出通令,指出“《南通报》是代表本县民众的报纸”,要求各区保证对报社住地的安全“负完全责任”,并协助报纸的发行和通讯工作。《南通报》初为5开版面套接油印,不久改为4开双面油印,每月出五六期,印数500份左右。1944年春,报社编辑人员邢法、袁世晃与敌人遭遇,邢、袁被捕后坚贞不屈,于4月24日殉职。《南通报》因敌伪严重军事骚扰,停止出版。
《东南报》。1943年4月创刊。中共海启(东南)县委机关报。主编马力。8开2版双面油印,不定期出版。曾出版4期铅印报,印数4000份。在反“清剿”、反“清乡”严峻形势下,《东南报》始终未停止出版,坚持向抗日军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抗战胜利消息,交流斗争经验,揭露敌人“清剿”、“清乡”阴谋。《东南报》的许多新闻报道被《江海报》、《苏中报》转载。
《寒星》。由中共如皋县掘港镇(今属如东县)地下党支部于1943年8月中旬创办。在日军侵占掘港镇期间,该镇地下党支部为了揭露敌伪的狰狞面目,团结社会青年反对伪化,引导他们走抗日救国之路,通过分布在该镇中、小学里的地下党员,创办了不定期手抄本刊物,取名《寒星》。它用既白又薄的24开拷贝纸以蝇头小楷书写。既便于阅读,又便于传递。
《群众报》。中共苏中二地委机关报,铅印8开4版,2日刊。1944年3、4月份,苏中区党委的《苏中报》转移到苏中一分区后,二地委决定另创机关报《群众报》,并成立党报委员会,书记陈时夫(地委书记兼),副书记彭冰山(宣传部长兼),社长兼总编辑萧湘,副总编辑朱明(朱徽明),6月10日正式出版。《群众报》的任务是宣传表扬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中的英雄,揭发和扫除破坏抗战、破坏根据地建设的各种倒退思想和倾向,揭露敌寇罪恶和暴行,增强群众抗战斗志。同年10月,苏中二地委、二分区撤销,《群众报》停刊。
《如皋大众》。1944年5月创刊,中共如西县委机关报。1945年停刊。
《人民报》。1944年6月11日创刊,中共苏中一地委(先后改称华中二地委、扬州区地委)机关报。《人民报》创刊号是在宝应县的钱家舍出版。初为8开4版,3日刊,1945年3月之后,先后改为4开4版,3日刊、日刊、2日刊。《人民报》是以工农干部、群众为主要对象的通俗报纸。抗日战争胜利后,兴化县城解放,《人民报》进城接受敌伪报纸,在城内出版双日刊。不久,《前进报》并入《人民报》,此时《人民报》设有编辑部、新华支社、经理部等。
《青年解放》。由苏中三分区青年抗日救国会于1944年6月在如西县创刊。《青年解放》32开铅印本。其宗旨是宣传扩大抗日青年的统一战线。《青年解放》由大众书店总发行。读者可向各区《江潮报》发行员订阅。至抗战胜利后停刊。
《江潮大众》。中共苏中三地委机关报《江潮报》的支报,1945年初创办,铅印通俗小报,面向文盲半文盲的乡村干部和群众,始为周刊,后改5日刊、3日刊。主编林梓新,副主编周文凡。1946年春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