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生
“八月十五月光明”原是我国传统京剧《汾河湾》中主角薛平贵的一句唱词,可每哼起它来,我便依稀看到一有轮明月高悬碧空,光华四射,引人睱思;并由此而联想到童年的岁月,以及那中秋佳节吃月饼、敬月光、放烟火等温馨的家乡民俗风情……
中秋节,老百姓又称之谓“团圆节”。顾名思义,因为七、八、九三个月系一年中的秋季,这“八月十五”恰好又在金秋季节的正中央,故用“中秋”命名颇为贴切;而当日时值秋高所爽,夜月又圆又亮,外出办事或远离家乡的人,大都要于此前赶回家中团聚,与家人共同赏月,月圆、饼圆、人圆,所以“团圆节”也十分适合。和端午节的粽子一样,月饼就成了中秋节的象征,大家小户总得购买一些,另江海地区的人家还会做藕饼、米饼、面饼之类的食物来过节。至于中国人何时始有“吃月饼”之俗,很难考试,但从《西湖游志余》等古籍上,已见有“民间以月饼相遣,取团圆之意”的记载,据此可知:至迟在明代,人们便以月饼作为中秋应节的食物了!以后百姓间还流行着一些传说:如说老的月饼上都贴有一张小纸头,那便是代表当年汉人于“八月半”起义,推翻蒙古暴政统治时所发出的信号;又如说中秋节要杀鸭子吃,亦是“杀鞑子”的谐音。总之,这些传说也为遇中秋节增添了一段色彩鲜明的佳话。
敬月光是昔日过中秋最为普遍和受到重视的民俗活动。晚间吃过团圆饭后,各家便要在庭院或门前朝月出的方向摆设供桌,供上太 星君、月光娘娘的神马像,这是由地方上用木雕板制成的一种印刷品,也叫“月光纸”,上印满月,中间有月光神端坐遵台,下边印有月宫桂殿、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图案,线条简明,很带乡土味儿。桌上供放应时瓜果:梨、藕、柿子、石榴、菱角、葡萄乃至芋头、扁豆角、毛豆等,按经济条件而定,多少不限;而最不能少的便是“月饼”或特制的“供饼”,并要在神马前泡上香茶。月亮升起时开始燃香敬神,家人依次拜月,待祭月完毕才焚烧纸马、撤供,将祭品分给家人享用。所有的仪式均包含着祈求月光神保佑平安吉祥的精神寄托。在彼时,这是无可非议的。
放烟火也算中秋之夜的重头戏,确为节日添加了不少热闹的气氛。大的商家或行会,多赶趟施放“天女散花”、“满天星斗”、“蜈蜂 子”等特制的烟火,色彩斑斓、闪烁长空,引来城乡民众的仰面观望。一般人家则放“九条龙”、“双响”等起火鞭炮以应时景。孩子们爱挤在人堆里放“ 老鼠”、“小爆仗”等闹腾,更小的伢子则由大人领着玩一种叫“麻雀滴屎”的小烟火, 个取乐。建国后,上述的这些习俗逐渐淡化,但每逢中秋晚,沿袭放烟火的景象,仍有存在。
民俗是社会生活的窗口,但它也会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地扬优弃濁、演变发展。作为一名素来关心此道的退休老人,我始终认为:“移风易俗、与时俱进”是其必由之路!值此中秋将临之际,猛地记起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留下的诗句:“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不就是在开导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去做人、做事,追求健康与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