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生
五月初,欣闻国家文物局在其官网上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韩国钧公馆”榜上有名,成为海安继青墩遗址后的又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颇觉可喜可贺!
韩国钧(1857-1942),字紫石,晚号止叟,江苏海安人。清光绪五年中举,先后做过行政、矿务、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官职。辛亥革命后,历任江苏省民政长、安徽省巡按使、江苏省省长,并一度兼督军务。民国十四年退归故里,仍不遗余力搞盐垦,办教育,参与运河水利工程,关心桑梓民生,团结御侮,爱国抗日,为苏北民众做出了不少益事。家乡百姓多以“紫老”、“韩三爹”称之,表示尊敬。北洋政府时期,他与南通的张謇(张四先生)位高望重,同被誉为地方的两大名贤。
韩国钧一生居官勤政,注重操守,且饱读经书,熟知历史,在诗词文学与书法艺术上也曾下过功夫,具有较深的造诣。现笔者仅从手存的文史资料中,检选出由他撰写的几副联对,以表纪念,并供赏读。
江泽民的祖父江石溪先生,乃扬州名士,其安息处在今江都提水站一侧,已建墓供人凭吊。那里保存着韩国钧于民国廿二年(1933)九月写下的一副挽联:
向秀赋方成,惊闻笛声到邗上;
江郎才未尽,尚留诗卷在人间。
联语中巧妙运用了“尚秀作赋”和“江郎才尽”这两则典故,揭示了江石溪先生生前曾受聘供职于张謇所办的大达轮船公司,为通扬航运效力贡献,以及他文德并重,有诗集传留后世的史实,极富感情地寄托了作为友人对这位贤达的哀思。
南京雨花台处,有明代大忠臣方孝孺的墓冢。民国十四年(1925 )将要从江苏省长位上辞官还乡的韩国钧,特为之撰写过一副悼亡联:
十族殉忠,天遗六尸;
一抔埋血,地接孝陵。
方孝孺以注重气节,忠谏殉国而光耀明史,韩国钧则同样是位爱国爱民、坚持民族气节的晚清名臣。联语简洁流畅,鲜明地表达了对血性刚烈之士的崇敬与褒扬,激励后生应以先辈为榜样,正直做人。还记得多年前,原县政协常委、名书画家仲贞子老先生生前和我谈起,他应邀赴宁参加纪念方孝孺活动时,曾见到过这副对联,颜体书法工整,写得遒劲有力。
韩国钧主持江苏省政时,曾为扬州大明寺写过一副联对:
山川异域,
风月一天。
此联言简意赅,仅用八字便浓缩了该寺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为弘扬佛法,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不畏风浪险阻,六次率船队东渡扶桑,最终得以功德圆满的一段光辉历史,凝练地赞颂了中日人民为在“同一片蓝天下”,加强国际间友好往来的坚韧不拔精神。该联曾被镌刻成诗碑,竖于大明寺内,后又被列为文物收藏。1987年征集史料时,承当时扬州博物馆馆长蒋华的支持,将此联的碑拓摄成照片寄我,刊用在《海安文史》第四辑封二上,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宣统三年,韩国钧任吉林民政司期间,曾为“西偏园”撰联:
我醉欲眠君且去;
树犹如此人何堪?
民国初年在安徽安庆游“大观亭”名胜时,又题联:
千古英雄浪淘尽;
一官南北鬓将华。
上述二联,皆以集句抒怀的方式,倾吐了他对宦海浮沉的由衷感慨,希冀有一方修身养性的清净之地。
清光绪年间,任职河南武陟县知事时,韩国钧深入当地“自新所”(相当于而今的劳教部门)视察访问,并给撰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我自田间来,知尔疾苦;
是非久居地,且忍须臾。
联语以难得的平等口吻,幽默、诚恳地道出了他对羁居自新人员的心声,勉策他们要努力自新,改恶从善,争取早日出所做人。
1940年春,新四军东进时,陈毅军长得识韩国钧先生,由此常相往还,并蒙公手书一联赠予,其联对为:
注述六家胸有甲;
立功万里胆包身。
该联仅用精辟的十四字,赞佩了他眼中的陈毅是位文武兼备的将军。后陈军长曾在1942年5月11日的《盐阜报》上,写下了“记韩紫石先生”的悼文,文中一再感叹此联:“书法以颜骨而兼欧法,八十高龄,握笔而有挺秀圆润之致,固难能可贵矣!……”
乡贤韩国钧,给家乡人民留下了爱国的精神、清廉的品格、勤政为民的作风,同时也留下了历史著作、书法、诗词、联对等一批宝贵的财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去珍惜和继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