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桂荣
在老辈下河人的心目中,河塘水如洪水猛兽,在科学知识匮乏、信息传递缓慢的农耕年代,人们“谈水色变”,只能用“灭朝”的恐怖字眼加以诠释。
里下河的洪水如此肆虐,我们先从里下河的形成原因说起。
海安县隶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地处里下河平原溱东凹陷南缘,隶属里下河地区共422.4平方公里,地势低洼,十年九涝。
追溯里下河平原成陆的历史,大约距今7000年前后,海平面上升至现在的位置并渐趋稳定,当时苏北的海岸线呈向西凹入的弧形,现今的里下河地区,介于沿淮河与沿长江两个冲积平原之间的一个大海湾。淮河、长江不断挟带泥沙入海,并在波浪、湖汐和沿岸流作用下,在这一海湾口堆积成沙堤,形成与外海隔开的潟湖。
最近3000多年以来,潟湖在江淮诸多支流注入的影响下,水质逐渐淡化,因湖泊内泥沙淤积,又演变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锅底洼”平原地貌,地势低平,水网稠密,湖荡相连,地下水位高,以湿生、沼生等水生植物居多。
早在距今6000年前后,里下河平原周边局部高地上,如我县青墩遗址,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发展原始农业生产。
秦汉时代,江苏盐铁业相当发达,里下河平原沿海一带,利用海水煮盐为一大资源。当时这里人口较多,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比较普遍,加之灌溉便利,农业发达,物产丰饶,虽历经隋、唐至北宋的沧桑变迁,这里仍然是物阜年丰,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
河塘水倾泻里下河,频频发生灾难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
公元1128年,宋朝和金国的封建统治者,听任黄河向南迁徙,侵泗夺淮入海,从而破坏了整个淮河下游的水体系统,使里下河地区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重灾区。
明代,黄、淮汇流,滔滔洪水,冲决湖堤(当时运河还未渠化,只有一道堤,即人们所说的河塘坝),狂泻里下河入海,里下河成为洪水走廊,屡遭灭顶之灾。
据史料记载,淮河洪水淹没里下河的历史触目惊心。
明隆庆三年至万历十五年(1569~1587年),连续10余年有灾。
万历十九年至三十一年(1591~1603年),平均两年一灾。
崇祯二年至七年(1629年~1634年)连续6年受灾。
清顺治四年至九年(1647~1652年),又是6年受灾。
顺治十五年至康熙二十一年(1658~1682年),连续20余年有灾。
在上述的113年中有56年发生水患,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
在历次水旱灾害中,尤以1929年的旱灾和1931年的水灾的灾情最为惨重。
1929年(民国18年)大旱,里下河平原所有河港、湖荡大多见底,蝗虫害稼、卤水倒灌,“秋无禾,岁大饥,民多流亡”。
1931年水灾是明清以来700年中最大的一次水灾。1931年7月大雨,淮河大涨,溃堤决口,里下河平原及其以东的滨海平原汪洋一片,当年秋季和来年夏季颗粒无收。
据当时统计,1931年8月洪水浩劫,里下河就有1330万亩耕地化为泽国,倒塌房屋213万间,350万人受灾,165万人逃荒,死伤7.7万人,单淹死的就有1.93万人。
据《东台县志》(当时里下河三镇隶属东台)记载,特大洪水淹没了80%的农田,死亡2000余人。据老辈人回忆,农历7月13日,在立秋后第三天,狂风暴雨,西水压境,一夜涨水1米多,平地水深2米有余,官庄水月庵大殿前的天井里,水深过胸。低处泥墙草屋倒塌,高处庄园如水中孤岛,水面腐尸横陈,杂物随波逐流。人们展开自救,大庄构筑庄圩奋力排水,田野巨浪滔天排水无望只能望天兴叹。有的用木板绑在大树上栖身,有的在屋内架上木板暂住,有的划着小船去江南逃荒。大水持续两个多月,农历9月底方才退去,其时从外地逃荒回来的种植荞麦,次年鲜有收成,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历史上洪水泛滥,使里下河地区居民数度迁徙,至今在河坎处,仍然可以看到一层层重叠的砖瓦堆积物,我们可以依稀感受到当年的洪水是何等的肆虐!河塘水又给人们带来多少毁灭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