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太和
海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十分丰富,现择要略述如下:
一、节日文化活动
海安及周边农村贺新年、庆元宵、重九登高赏菊等传统节日活动活跃,相沿成习。
[贺新年] 农历新年,现称春节。这是文化娱乐活动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传统活动有贴年画、写春联、挑花担、划旱船、舞狮子、踩高跷、唱麒麟、跳财神等,遍及城乡。就是在战争年代,春节群众文化活动也未停止。1945年春节,海安人民用唱“凤凰”等形式,演唱“去年打败希特勒,今年打败小东洋”。1946年春节,苏中军区前哨剧团以龙凤、麒麟、花灯、花担、高跷等文艺形式,向群众宣传、慰问、拜年,夜晚还举行提灯游行集会。前哨剧团京剧演员还在城隍庙内演出京剧《九宫山》(根据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改编),观众甚多。
新中国建立后,春节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1950年2月1日,在紫石中学(现海安高级中学)大操场举行春节文艺会演,数百名文艺工作者和业余文艺爱好者参加演出,欢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个春节。翌年2月18日,海安县举行以宣传抗美援朝为中心的春节文艺会演,观众达万人之多。会演结束后,还举行了游行活动。50年代中期以后,海安春节文化娱乐活动趋向小型多样。“文革”期间,春节文化生活主要是看8个“革命样板戏”演出,民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几乎全无,其他文化娱乐生活亦很贫乏。
“文革”后,春节文化娱乐活动逐渐活跃。有戏剧、曲艺、歌舞等艺术团体的表演;有游园、游艺、猜灯谜等活动;有各类文化艺术展览;城乡各种文化设施、娱乐场所竞相开放,人们可以选择最适宜的文化娱乐形式欢度节日。
[元宵闹灯] 清代,海安元宵观灯较盛,还有猜谜、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等庆元宵活动。清末惺庵居士《望江南百调》写道:“海安好,灯节庆元宵,绛腊满堂家宴集,金龙逐队市声嚣,花鼓又高跷。”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安元宵灯会远胜以往,1982、1983、1984、1985年元宵节,海安连续举办4次灯会,每次灯会参展灯彩近千盏。华灯初上,海安人民路灯区一片辉煌,千姿百态,人如潮涌,每届灯会观灯者达10万人次以上。
二、庙会文化活动
海安庙会名称各异,有都天会、东岳会、城隍会、观音香会、三茅会、关帝会、龙王会、火神会、太平会、财神会、青苗会、土地会等。庙会上有反映宗教典章制度的旗幡、伞轿、台阁、神像等,其间夹以文艺杂耍,如秋千、高跷、花担、湖船、历史人物造型、民族器乐、宗教舞蹈等渲染气氛。还有艺人、戏班,在庙会附近临时作场表演。民国时期,海安近郊一带庙会有20多处。地处海安东乡的丁家所镇(现为李堡镇南郊丁所集镇)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大兴灵官圣会,镇上每户扎成多种多样的玻璃明珞灯,行会时队伍拉长一华里多,庄严隆重,甚为壮观。每逢会期,有海安、如皋的达官公子乘汽车前来观灯,也有周围四乡八镇群众纷纷云集,小集镇显得十分热闹。每年的九、十月份,在内河四处捕捞鱼虾的鱼船云集丁家所镇河下,达数百只之多。他们搭起高台,由10多个神汉唱鼓儿书,香火不断,名称是祭鱼神的“鱼灵会”。会期前后达半个月之久。会期高潮时,10多个神汉穿着新裤裙,上身裸露,头戴黄元纸帽,手执钢叉,一支铁钎穿过两腮用牙咬住直跳,这种舞蹈叫“跳马夫”(现已由如东县文化部门申报,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此舞蹈观者生畏,小孩不敢直视。海安西乡莫家庄(现为南莫镇)、青墩(现为南莫镇青墩村)庙会具有水乡特色,传统庙会除祭神活动外,还有里下河徽班、淮班唱戏,热闹非凡。改革开放后,现代庙会活动,基本上已无封建迷信色彩,代之以物资交流、商品展销等经贸活动和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活动。
三、结社文化活动
[诗牌] 诗牌是盛行于清代中叶的文字游戏。海安诗牌会的主办人多为绅士富户,参与者则是文人士子。诗牌是以较薄的象牙磨琢成的半寸大小的牙牌,每张牙牌上镌一个字。在举行诗牌会时,参赛的人在暗中摸索,每人拈几十块或一百多块牙牌。各自按照牌上的字拼凑成文义通顺的诗。拈字成句不易,成篇更难,因之诗牌会举行过无数次,而流传佳句极少。抗战后,诗牌会活动失传。
[诗钟]诗钟是一种简便的诗文游戏活动。海安诗钟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已流行。诗钟体例略分嵌字、分咏二格。嵌于第一字者曰“鹤顶”,第二字者曰“凤颈”,又曰“燕颔”,第三字者曰“鸳肩”,第四字者曰“蜂腰”,第五字者曰“鹤膝”,第六字者曰“凫胫”,第七字者曰“雁足”。嵌于上联末字、下联首字曰“辘轳”,又曰“蝉联”。嵌于上联第一字、下联末一字曰“魁斗”。四字分嵌者曰“碎锦”。限以地位者曰“双沟”。五字分嵌者曰“五杂俎”。至于分咏即“浑写”。“笼纱格”比“浑写”更紧切,犹如匣剑帷灯,作之不易,故少见。诗中之戏可以练笔,故深得文人喜爱。清末至民国年间,打诗钟的文字游戏一度风靡海安。今海安管氏后人管骥先生对诗钟颇有研究,且常有佳作。
[灯谜]又称“隐语”、“灯虎”,猜谜谓之“射虎”。早在明代之前,海安就有关于灯谜的传说。明、清两代,海安谜人辈出。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海安龙泉茶社、韩氏补园经常举行有奖猜谜活动,猜谜人摩肩接踵。海安管氏后人曾藏有《悔不读书斋稿》2卷、《心向往斋谜话》2卷、《隐语萃精》等灯谜著作,可惜在“文革”期间当作“四旧”书稿焚毁。改革开放后,海安文化系统成立灯谜组,并于每年元宵节在县文化馆举办灯谜活动,参与灯谜活动的群众达数万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