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生
我曾在县政协专业从事过15年的地方文史资料编写工作,对“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说法感同身受,也常引以为训。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数次登门采访了海安商界的资深老人熊裕光先生,并请他写下了“昔日海安的地方慈善事业”一文(约5000字)。而今,熊老与曾参加补充资料的程岳生、张达儒等耆宿,早已相继谢世,于是这便成为一份难得的地方慈善文史资料。前不久,在县慈善会召开的讨论海安慈善文化的座谈会上,我应邀出席并谈了海安历史上慈善事业的概况,得到大家的一致首肯。认为必须很好地挖掘海安历史上的善人善举,并加以宣传展示,以供今人学习借鉴,进一步将我县的慈善事业做好,促进和谐社会的创建。随后,我便认真撰稿,又重点走访了省名老中医梅九如,教育界知名人士杭春吟、马应人,和现住太仓市的原海安镇老镇长高贤等几位九旬以上的知情者,核实史料且征询他们补正的意见。现据上述手头资料及本人在此方面的见闻,将海安从晚清至新中国前这百余年间的地方慈善机构与作为,略加整理,简叙如下,供大家参考、教正。
育婴堂 清戊戌时期,邑人夏竹安因见贫苦人家多有无力抚养小孩而弃婴的现状,遂与各方联系,募集捐款,先在东街湾子口青云巷内办起“接婴堂”,主要将送来的婴儿转送至如皋育婴堂抚养,前后约十年时间。后由地方大士绅李勖初接管,于原址改造了“育婴堂”,并筹集资金、扩建房屋、着专人管理,以求就地抚育弃婴。堂内雇用乳妈、保育员若干人,喂养婴儿至成人。若有前来抱养者,须先定下规约,确保堂婴的一切合法权利。育婴堂在办理的数十年中,得到地方富民的支持,加之三里闸过闸费收入的补贴,能维持正常的开支,养活了不少苦难婴儿。这种育婴、育人与保障人权并重的做法,合乎世道人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确是难能可贵。故后人将其所在地青云巷改名为“育婴堂巷”,还是很有纪念意义的。
恤嫠局 亦名“清节堂”,初为清嘉庆年间里人李祖遐等发起创办。在中街邑庙南巷,坐东朝西(今已拆除,我童年时曾亲睹过那大门上方嵌刻的横额),内有数十个房间,主要收养清贫无依的寡妇,并组织她们以针线、浆洗一类手工去谋其口食。若有拖儿带女前来者,则由局方按月酌情给予补助,使其勉力维持基本生活。后因孤孀容纳不下,又于邑庙北巷(“广济堂”对面)设一分部,俗称“北堂”。恤嫠局陆续办至新中国诞生,因妇女多能自立, 寡居者亦可依法重组家庭,由此趋于闭歇。
因利局 地方名绅李勖初见当时不少的肩挑小贩受高利贷的盘剥,虽终日劳苦仍难敷衣食,出于同情,慨然腾出自家住宅前的一排沿街房屋(在东湾子口座西面东)作为局址,又仿泰州因利局的成规,创设了因利局,并得到不少富商的支持。主要是对紧缺资金的小本摊贩按章程施放贷款,不收利息,分期归还。贷款基金由筹募而来,并请办事认真的陈谷秋主持其事。运作中,贫困的小商贩蒙惠知恩,很少出现拖帐、赖帐的现象。也多能借此得以温饱,社会上减少了犯罪行为,大有利于地方治安。
延生堂 光绪三十年前后,由刘文光(海安富商刘同盛的主人)等发起建立。先借西寺大殿偏西群屋加以修整,垫铺稻草、被褥,接镇上贫弱病残的数十名老人予以安置,“日供三餐稀粥、十日一饭”,勉强延生。至民国二十年左右,乐善好施的李勖初先生又拆住宅六大间重修延生堂,并找韩紫石一起出面向地方富户募集月米,改善了堂内老人的生活。至日寇侵陷海安时,不少老人去世,加之房屋毁坏,无人管理,遂于无形中结束。
赈粥厂 始于清末民初,办在交通便利的中市城隍庙内。每年冬季赈粥三个多月,施放给饥寒交迫的贫民及流浪者,在冰河冻水的大寒天救活了不少穷人。因热心人士倡导于先,趋义从善者继之而起,大都是自发募捐和义务效劳,故自开办以来历年从未间断过。即遇荒歉灾年,也照常放粥(只是时间要缩短些)。最后十多年司其职者,有张静渊、史钖祥等人。直到1941年日寇二次进陷海安时,地方混乱,便无法再赈粥了。
平粜局 为非常设慈善机构,这一义举仅在荒歉之年由赈粥厂人员兼办。先向地方富绅借得现款,去外地产米区选购廉价米,运回海安后只加运费,不计利润,设肆出售给贫民,米价通常比当地低一成多,并且限制从中投机取巧者。
义材局 专门管理义材(廉价)与施材(无偿)方面的善事。在西寺内的隙地和空屋制作并堆放棺材。资金来源募自富户,材料来自木行,用做大棺木的厚利来贴补次等者。经济不宽裕的人家买市价义材不吃亏,贫困无力的人家则申请领取施材(俗称“薄皮材儿”),解决了安葬的急需。
义塚地 由义材局斥资,在南乡马王沟西北处(今姜家桥一带)购荒地数亩,供贫民丛葬。凡确无力购茔地安葬家人者,均可经局方核准,发一张通知交看管人,取得“一棺之地”的埋葬权。
诚善堂 设在海安东北乡的贲茆庄,亦为李勖初一手创办的慈善机构。每于年初青黄不及之际,将大麦、元麦等贷给贫困的农民度过春荒,待新谷登场时,再原数归还,不索任何利。另堂内还制备了祭祀上的一切用品和服装,供急需办丧事的人家租借使用,收费公道,此钱仍交堂上充作善款。
众姓祠 明初战事频仍,而海安僻居东海之滨未遭兵祸。在明“洪武赶散”中,有大批外地人移迁本地,其中又以“徐、陆、韩、陈、解、谭、杨、梅”八大姓为多,加之原地方上有“崔、王”两姓大族,人丁兴旺,均建起了家祠,并有专人负责管理。民国初年,有热心慈善者,在西寺东南角设立 “众姓祠”,专供其他姓氏的后人来此祭奉祖先,并给予方便,款以一顿饱饭,让慎终追远的传统得到延续。至1941年日冦进陷海安时伪军占驻,祠堂才被废。
平民工厂 由地方有识之士陆省吾向前江苏省长韩国钧建议并采纳,复经一年多筹备,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海安镇杨家桥(今团结桥)西北处创办起该厂。建工房二十余间,购置一批生产工具,招收无业男女工一百多名,主要纺织毛巾土布,搞刺绣,做竹籘家具等。当时各界人士有添资的,有捐产的,多寄予发展的希望。但后因管理不善,生产并不景气;加之1931年江淮大水成灾,金融紧缩,于是延至1935年便宣告结束。但它在扶助贫民、解决就业问题上,起过一定的作用。
进业义庄 庄址在今曲塘镇双楼境内的洛书桥河西一带。由胡集王家楼的王骥骧先生(泰州议员、曾游学过日本)引王氏族人共同筹集2700多亩田地,予1907年正式成立“王氏进业义庄”。义庄有详尽的章程,确定其为慈善性质,通过学务、周恤、工艺三大部分来实现宗旨:培养后代、造就人才;使贫困者生活得到周济;创办工艺以便利就业、增厚资金。再进一步扩大事业,及于族外。从近百年的演变发展来看,王氏进业义庄虽受时代局限,带有宗族色彩,但它在集资济贫、集资兴学、为国家培养人才等方面,确实做出了不少业绩,能在地方史上留下可赞美的一筆。
除上述而外,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韩国钧先生曾在家乡办过“居士林”的民间团体,引导佛教徒和乡亲们捐助功德、放生救人、修桥补路、美化环境等,做了许多的好事。每当水、火、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乡民们捐钱、捐物,施贫救助的善举,也总能随处可见。
纵观历史,淳厚朴实的海安人历有勤劳向善、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其所做的慈善事业,也总是出自民间自发的组织,并紧盯住社会热点,跟上时代的步伐,实实在在地彰显了造福于民的功能。今天,我们更必须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的传统美德,在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在地方党政的引领下,共同来致力于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的各项慈善事业,让“慈善之光”在江海大地上熠熠生辉,让爱心温暖人间!
(撰稿人:原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