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俊山
1907年,29岁时,他开始执教,43年过去,仍未离开教育,仍未退休,直至病故,有人说,在海安历史上,他属于献身教育时间最长的人。1912年,他编写了《初等小学用·新式教科书·国文》,印行全国。1940年,《国民师范特刊第一期》就有他发表的文章《我的忏悔》。有人说,他属于海安历史上,最早编写教科书并在教育刊物上发表文章的人。1939年,62岁时,他才履新,担任紫石中学(海安高级中学的前身)校长。有人说,在海安历史上,他属于年龄最大的新校长。因为有此“三最”,一位老先生告诉我:你可以用“三最校长”来称呼他。
这位老先生说的“三最校长”叫何景平。他是紫石中学(海安高级中学的前身)的首任校长。
老先生的说法是否准确,笔者没有考证,因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应该是:海安作为著名的“教育之乡”,应该记住为海安教育事业作过贡献的人,记住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何景平,名镇寅, 1878年9月出生于如皋县车马湖乡朱楼村(今属如皋市郭园镇)。民间传说,2500前,范蠡西施就曾在此小住、游览,从此文脉绵延。清康熙《扬州府志·山川·如皋县》记载:“车马湖,在县东南六十里,旧传范蠡为五湖游,浮海人齐,弃车马于此,故名:车马湖。”传说当然不等于史实,但在清末科举式微之际,何景平的父母是很有眼光的,他们见儿子聪颖、勤奋、好学,就把儿子送到当时有名气的业师吴墨卿先生门下。吴墨卿工诗词古文,擅长书法,何景平得其教诲,获益匪浅。1902年,清末状元张謇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后改名南通师范学堂,南通师范学校 ),何景平的父母知道后,又把儿子送进了这所乡民们眼中的“洋学堂”。1903年农历4月1日(光绪二十九年) 通州民立师范正式开学。作为著名实业家,张謇不惜重金,聘请了不少国内外名流来校执教。例如,国学大师王国维(著有《人间词话》等);曾留学日本的陈师曾(后来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等);木村忠治郎(日籍,编著有《小学教授法要义》等),以及木造高俊、西谷虎二等七名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课程的日籍教师。何景平在这所“洋学堂”接受了不少进步理念,学业也很出色。朱灿若在《苏中君子何景平》一文中就有记载说:何景平为“名誉校长张謇(季直)先生所赏识,称赞他‘文章俊逸清新,行楷秀丽可爱,在师范生中不可多得’”。
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何景平从通州民立师范毕业(据如皋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2009年所编《如皋指南》),第二年,就受聘于扬州师范学堂任教习,开始投身教育事业。由于工作出色,不久,何景平升任代理监督。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剪辫子运动,何景平带头剪掉辫子,表示拥护孙中山先生的政治主张。不久,他回到家乡如皋,任师范学堂附属丙等小学堂主事(相当于后来的校长),该校当年就成为全县模范小学。1912年,他带领教员姚旨静、周晋轩,开始主编供初小使用的新式教科书《国文》。刘金赋先生在《如城各界公祭何景平老校长情况追忆》一文曾写道:“他曾应中华书局之聘主编国文教科书,颇具革新精神,刊行全国,影响深远。当时,此课本曾得到毛泽东的肯定并推广应用。” 刘金赋在如皋师范从事过多年历史教学,他说何景平主编的书得到过毛泽东的肯定,笔者没有找到旁证,不过,何景平主编过新式教科书《国文》,且印行全国,笔者已从多种资料中找到了记载。
1913年,何景平出任如皋师范学堂校长。他以“贵全”为教育宗旨,以“真实”为校训,培养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小学教员。“春江水暖鸭先知”,何景平为使自己成为内行,成为“先知”,他悉心研究教育,亲自授课,并率学生深入附小实习。1915年,他根据多所学校的生源与师资的实际情况,提出采用复式教学法的建议,被县教育科采纳,推广到如皋全县。
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何景平十分重视聘请学者名流任教,这时,新文化运动刚刚兴起,何景平紧跟时代潮流,大力提倡白话文,并且骋黄炎培先生的高足陈问涛、管劲丞教授新文学,传播新思想。此后,何景平先后担任过如皋县劝学所视学、教育局督学、首席局员等职。
1939年秋,著名爱国人士韩国钧(字紫石,亦字止石,晚号止叟)先生考虑到海安缺乏中学,多方筹集资金、材料,利用海安镇东寺旧址,创办了“海安县私立紫石初级中学”。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旗帜,要办好学校,首先要选一位好校长。选谁呢?韩国钧想到了如皋宿儒宗孝忱先生。西安事变时,宗孝忱在张少帅府中作幕僚,受惊之后神经衰弱一直未愈,他向韩国钧介绍了何景平先生。
何景平是怎样来到海安的呢?早年,曾任海安中学校长的叶风先生,他在《韩紫石与教育》一文中写道:1986年,他与紫石中学的早期毕业生许映光相遇。许映光告诉叶风:“那时学校里办童子军,一次下乡开展活动,何景平校长带队。他情致甚高,在途中说起他当紫中校长,是紫老亲自写信去如皋聘请来的。来了之后,紫老还高兴地说,‘借得东风,培养青年。”(见《海安文史资料·纪念韩紫石专辑》)由此可见,韩国钧对何景平是很器重的。
在紫石中学期间,何景平经常跟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当年的紫石中学毕业生刘麓(笔者的老乡)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四十八年前,我进紫中第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校长何景平,他是一位年逾花甲、白面稀须的慈祥长者。一天下午,我们初一甲班进行童子军校外分组活动,他兴致勃勃地加入了我们的行列,途中,语重心长地讲了不少勉励青年勤奋上进的话,并介绍了他如何由紫老下聘书从如皋请来的情况。走到中坝徐家祠堂那里,他说聘书中有‘借得春风培育青年’的话,‘春风’是紫老对我的美称,逆誉了……其实,何校长精心育人确如春风化雨。”
忆起何景平,刘麓先生还写道:“他在紫中只有三个学期,但给师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曾因事到过他的办公室,那是一间在通道一侧约10平方米的连办公带住宿的狭窄偏房。室内陈设极简:一张小办公桌,两把靠背木椅,一顶小橱,一张单人床,一只面盆架。一个知名校长的两用室,远不及东寺庙小和尚的房间。如引用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来比喻是再恰当不过了。我们还都看到何老就在大食堂就餐,饭菜和其他职员一样,早餐喜欢在稀饭碗里打一只鸡蛋。可见何校长不仅治事不苟,而且律己甚严,不愧为人师表。”(刘麓的文章《海安文史·第9辑》1998年11月第1版)
1940年,新四军东进,何景平接触了新四军的领导,深受感染。他政治热情高涨,积极参加抗日民主活动。陈毅在海安主持召开临时参政会,何景平受邀参加,一起商讨抗战大计。陈毅赞誉何景平是“苏中君子”,一时名声大起。新四军东进,抵达黄桥,国民党韩德勤的部队大肆阻挠时,战事一触即发。何景平与韩国钧、朱履先等,一起联名电促重庆当局停战息争,一致抗日。黄桥大战最终还是爆发了,何景平对国民党十分失望。1942年,他回到如皋,任如西县参政会参政议员,并主持如西中学工作。他提倡学以致用,经常到各校听课、考察,了解各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能力。他作风正派,光明磊落,对上,不曲意逢迎;对下,能平易近人。1944年,他受邀参加“苏中教育会议”,与南通的顾怡生等同受表彰,并被苏皖边区人民政府誉为 “苏中八老”之一。顾怡生与何景平有同学之谊,他们曾一起宴游累日,在《教育家顾怡生诗文选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1版)笔者找到了何景平、顾怡生等行吟互寄的一组七言诗:
春波一片碧油油,风叶随客如皋游。但苦兹游未能数,看花曾不三千秋。
感逝吊亡成底事,故人劝我释幽忧,千钟百觚作壮语,逍遥今看海鲲游。
众幻末除人并老,海水欲西江正东。相期努力造通会,自以声气孚云龙。
狼山西去水粘天,但觉浮云满眼前。乱后朋友难作别,不妨早晚寄吟笺。
……
1946年,何景平当选为苏皖边区一分区临时参政会驻会常务委员。他不顾年老体弱,不辞艰辛,不畏险阻,积极从事革命工作。当时,新的一分区经苏皖边区政府划定,鉴于地方的历史、环境及时势的发展,有必要把文化工作者组织起来,何景平与夏征农(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委书记、《辞海》主编)、李守章(又名李俊民,“联抗”部队副司令)、孙石灵(左联作家)、吴天石(解放后曾任江苏省教育厅长)、章品镇(解放后曾任《雨花》主编、江苏省文联副秘书长)等,联名发起组织华中文化协会一分区分会(见《文综》1946年1月10日创刊号《筹组华中文化协会一分区分会缘起》)。这年秋天,形势恶化,国民党军队进犯如西,何景平所在的学校奉命停办,他想方设法处理好善后工作,准备北撤,组织上考虑到他年老体弱,动员他转移到江南。在敌人下令通缉的危急情况下,何景平历尽艰险,转移到上海。在国统区,他积极乐观,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他还勉励一同转移的教师,要“达观自重,放眼未来”。在国民党全面崩溃前夕,他用“豪门似虎毛难拔,长蛇如阵店不开”诗句,揭露反动政府的腐败。
1949年苏北解放,何景平回到如皋就任如皋中学校长。1950年初,任如皋县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副主席。同年10月,当选为苏北区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赴扬州出席苏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期间患重病,返回如皋后,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刘金赋先生在《明星陨长天校园起悲风》一文中追忆了当年召开追悼会的情景:
“噩耗传来,全校师生员工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现实,因为不久前的一个上午课间操时间,我们还聆听过他的谆谆教导。那天,老人拄着手杖,登上主席台,昂然挺立在寒风之中,面对我们讲话。他身材修长,面庞清癯,银须拂胸,精神瞿铄,声音清亮。他扼要阐述了新中国教育面向工农的道理,勖勉同学们要努力学习、健全体魄、学好本领,为人民服务。言简意赅,扣人心弦,谁知那次报告竟成了终别的遗言!
全校笼罩着悲哀。音乐课上陈弢老师教我们唱新谱的《挽歌》。课余,同学们做纸花、扎花圈。教职员工在治丧委员会的部署下各行其事。语文教研组的老师负责起草文告、撰写祭文挽联,制作丧幛等。当时,语文教研组设在全校中枢——教务楼的底层东首。那时的学校教室布局采用日本书院式结构,六个教室“用”字式排列,中有南北向遮雨走廊串通;我们丙班教室是处于东北位置的一个,从教室门西望,正好看到语文教研组的动向,只见人们进进出出忙碌得很。办公室内,老师们严肃紧张地工作,或伏案沉思,或奋臂挥毫,或互相琢磨切磋。具有深厚古文功底的仲介之先生出力最多。当时我们的语文老师、班主任陆镜泉先生时时将他们制作的祭文、挽联等拿来给我们讲解。”
刘金赋先生后来还根据回忆,记下了何景平追悼会上所唱《挽歌》的歌词:“黑纱缠上了臂膀,悲哀充满了心房。五十年的教育岗位,你蕴育着革命力量。任凭它雨骤风狂,你坚持着民族气节,站稳了人民立场,直到那最后一个晚上。你是长夜的火把,指引着青年的方向。你是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原上的草莽。今天,灯熄了,但是我们已见到太阳;今天风停了,但是花儿已开得芬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们要继承你的遗志,拿出我们的力量,拿出我们的力量。安息吧,何校长,安息吧,何校长!”
“挽歌”表达的,何止是追悼会参与者的心声,它表达的也是海安人民的心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