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俊山
黄桥决战后,新四军在苏中地区为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稳定江淮大地抗战局面,团结各杂牌武装共同抗日,在陈毅同志的精心策划下,1940年10月10日,在海安曲塘镇成立了一支团结抗日的特殊武装部队,定名为“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苏北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司令部”,简称“联抗”部队。这支部队成立不久,有一位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红军将领就来到了海安,担任新四军“联抗”部队的参谋长。
这位红军将领叫贺敏学,他和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是亲兄妹,毛泽东主席曾当面赞誉他:“你有三个第一:武装暴动第一、上井冈第一、渡长江第一”(见《人物》05年4期钟兆云文)。这样一位有影响的革命家,是怎么来到到海安的呢?
这要从贺敏学的身世说起。1904年,贺敏学出生于江西省永新的富裕之家。1921年,他就读永新县城禾川中学时,与后来的井冈山“大王”袁文才同窗,情同手足。他和胞妹贺子珍、贺怡积极投身革命,被称为“永新三贺”。1927年3月,贺敏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永新农民自卫军副指挥、指挥,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县委书记。随后,发生了“四·一二”大屠杀,为了坚持斗争,他与妹妹贺子珍一道,在毛主席发动“秋收起义”之前,就率部上了井冈山。
1928年,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8月,黄洋界保卫战爆发。敌人得到情报,井冈山大队人马外出,留守兵力不足一个营,敌人组织了四个团的兵力趁机进攻黄洋界。贺敏学率永新武装参加了黄洋界保卫战。形势万分危急之时,一发呼啸的炮弹飞向了敌阵,一声巨响,吓得敌人顿时丧失了斗志:山上有炮,莫非红军主力回到了山上?这时,天已快黑,敌人只好悄悄地溜了。几十年过去后,人们只知道黄洋界保卫战中这一炮起了特殊作用,而不知抬炮携弹者何人。曾任贵州省委书记的李立,晚年回忆此事揭开了谜底:“(黄洋界)保卫战的时候,他(贺敏学)在小井一个仓库里找到了三发炮弹,搬到哨口上,在俘虏里找到了一个炮手,结果三发炮弹,只打响一发。主席的《西江月.井冈山》中,‘黄洋界上炮声隆’,讲的就是这发炮弹。”
可以说,为保住井冈山根据地,贺敏学立下汗马功劳。
1929年之后,红四军撤离井冈山,贺敏学带领游击纵队配合彭德怀的红五军守山。井冈山失守,他带领游击队继续坚持斗争。红军长征后,他跟着陈毅在赣南打游击。在南雄的一次战斗中,队伍被打散,贺敏学受伤被捕,后来,他设法逃了出来,在一位老乡家中养好伤后,装成一名补鞋匠,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到处打听共产党部队的下落。国共合作后,他回归陈毅的部队,先是担任新四军赣南办事处主任,后又多次变换职务。
转眼间,到了1940年,10月,新四军联抗部队在今海安境内的曲塘正式成立。次年,贺敏学来到海安,担任了“联抗”参谋长。当时的情况,据金萍《贺敏学同志在海安》一文回忆:在联抗活动的区域,“周围共有日伪据点60多处,日伪军总兵力15000余人,附近还有国民党保安三旅,税警团亦经常进攻我们。民国31年底,贺敏学同志指挥我们的部队在苏中三分区部队的配合下,对顽军驻墩头(今海安墩头镇)的部队进行反击,歼顽军一个排,俘敌廿多人,缴机枪一挺,步枪卅余支,击沉敌船一艘,收复周家垛,墩头等据点,这一胜利使我区北部边境暂时处于相对安定状态。”
暂时的安定是很容易被打破的。洪正泉在《水网游击战》中回忆:1943年7月1日,贺敏学同志得到情报:东台城内的日伪军于7月2日要向时堰仇湖两区进行扫荡。于是“立即集合部队一、四连战士,传达敌情后,分坐几条木船,向东南方向转移。”“7月2日船队到达墩头小镇附近。部队立即弃船上岸休息,四连驻在墩头小镇的西北近郊,一连驻在墩头东郊。贺敏学同志及大队部驻进墩头小镇,部队驻地在1000米之内。炊事班正忙着买菜、生火、烧饭,时隔不久,战士们没有开饭,战斗就发生了。”
这是一场恶战。大批日伪军分路向四连驻地蜂拥而来,四连指战员仓促应战。一连听到四连驻地的枪声后,指导员姜亚立即率领一连一排向四连方向猛冲,冲到一条河边,即遭遇大量日伪军,隔河对峙中,姜亚中弹牺牲。这是水乡平原,不像黄洋界,无险可守,四连万分危急,贺敏学凭着井冈山斗争时练就机智沉着,从枪声判断着敌人的力量和进攻方向,他果断地指挥部队利用河网与敌周旋,边打边撤。这时,“联抗”二连得知有敌情,立即奔袭墩头曹庄,想击毁敌人停泊在那里的船只,增援贺敏学。不料日伪军得知船只遭袭,迅速回师,依仗兵力与武器的优势,包围了二连,双方步步紧逼,最后展开了白刃战,二连副大队长胡英,指导员徐其华等均壮烈牺牲。
在这场惨烈的“曹庄血战”中,贺敏学沉着勇敢,带领一、四连战士,反过来接应二连,最后终于突围,在海安的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抗战胜利后,贺敏学担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参谋长。解放后,他调至福州,担任过福建省副省长。1988年,贺敏学因病在福州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作为毛泽东的至亲,贺敏学历尽艰难,先后7次负伤,战功累累,但他从没有利用过自己特殊的身份,向党和人民索取什么。早在1954年6月,毛泽东在丰泽园接见他时,就赞誉他“有三个第一”,主席也许没有想到,贺敏学还有一个第一,他是建国后第一个以副部级之职(1988年逝世后,追授为正部级)被中央盖棺论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著名书画大师赖少其挽联称贺敏学:“论英雄数公为上,为革命至死方休。”这副挽联可谓准确地概括了贺敏学无愧于人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