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太和
扬州评话,又名“维扬评话”、“扬州评词”,俗称“说书”,即以扬州方言讲说故事。主要流行于扬州、泰州及通如西北部地区。
明末清初,扬州一带评话盛行,涌现出柳敬亭、张樵、陈思、孔云霄、韩圭湖等说书名家,尤以通州余西场人柳敬亭(幼时随父迁居泰州)最为有名。柳敬亭擅说《隋唐》、《水浒》等书。同时代的学者黄宗羲称其说书技巧:“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突;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清嘉庆以后,扬州评话中落了一段时期。到同治、光绪年间,又出现了繁盛局面。龚午亭说《清风闸》,被誉为“空前绝后一时稀”;邓光斗以“跳打《水浒》”盖于当时;以“文说”为主的李国辉《三国》和以“武说”为主的《三国》名家孙玉良、孙玉华兄弟各成一派。清末民初,说其他书目的评话艺人中,也涌现出不少杰出人才:说《西汉》的刘春山、刘小山,说《八窍珠》的朱德春,说《绿牡丹》的朗照明、朗照星,说《西游记》的戴善章,说《彭公案》的王健章,说《施公案》的樊紫章,说《万年青》的李国贤,说《飞龙传》的邹灿章、邹灿文,说《东汉》的王鸿儒,说《隋唐》的张炳南、张少南、张子南等,各有专长、各具特色,都是在听众中影响较大的评话艺人。在海安及周边地区,尤以“三张”的《隋唐》、“二余”的《清风闸》最具影响。
张炳南(1844~1914),原为扬州人氏,清代秀才,书香门第出身,后因兵灾,流落江湖,遂以说书谋生。他以我国隋末唐初这段历史为依据,吸收民间传说,结合北方评书《响马传》编成一部《隋唐》评话本。由于他文学功底深厚,说表俱佳,在评话界享有声誉。张炳南无后,1884年收海安一陈姓子弟为义子,传其技艺,并取艺名为张少南。
张少南(1870~1934),清光绪年间登台从艺,后娶曲塘景氏,成家后,定居曲塘镇。自幼酷爱评话艺术,乃翁进场演出,他均跟场听书,曲塘三家书场每有艺人登台,他都日夜赶场学艺。因家中供奉“三皇相师”牌位,故于他家过往艺人甚多,耳濡目染,使其受到更多的熏陶。
张少南平生爱好武术,他将武术中的招式运用至《隋唐》书中,对战将的描写和战争场面的渲染,无不引人入胜,令人折服。这既为《隋唐》这部评书增添了色彩,又赢得了听众。评话界誉称为“刀马隋唐”,可谓独树一帜,自成一体。
张少南的书艺特色有四:一是说口取介乎“方口”、“圆口”之间的“平口”,行如流水,涓涓不断。二是说表,从开书到剪口,平铺直叙,行腔平和,但书情“说到就到”、“开口便到”,很少“转弯抹角”,必要的“未来先说”、“过去重谈”均一表而过。因而书目内容顺直清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粗听若清茶一杯,细品则回味无穷。三是书目结构重于剪裁,善于辅排,情节跌宕起伏,辅以风趣的对话,幽默的说表,又长于人物形象的刻划,所谓刀、马、炮、哭、笑、躁,都能恰如其分地表现,更受听众喜爱。
张少南台品端正,上台如“头顶磨盘”,左右传神,亦不晃肩扭腰,神态自若,端庄文雅。从无油腔滑调,更无淫词秽语,善以“尖、秃、毛、光”来区分“生、旦、净、丑”,观者即便闭目谛听,亦能分清书中角色。其书因质朴无华,被行家誉为“水墨画”。
在江淮、盐阜及上海浦东、闸北一带,张少南拥有众多听众。且一生传人颇多,海安著名评话艺人余少春,曾拜张少南为师。
张子南(1895~1960),张少南之子,《隋唐》第三代传人,因得家传真谛,使《隋唐》更趋成熟,评话界称之为《张派隋唐》。年轻时因倒嗓,他便着意在说表和做功上磨练,以弥补嗓音之不足。并以程咬金为书胆,细加刻划,将程咬金的“憨”表现得活灵活现,听众称他为“活程咬金”。解放后,张子南加入扬州市曲艺团。
因《隋唐》这部书,说来不足两个月,且张子南家中子女又多,为使生活相对安定,免于频繁转场,张子南遂将《隋唐》之后的《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平西》、《薛刚反唐》编成系列书目,故而转场一地能说半年之久,且上座不衰。
《隋唐》一书从“杨广篡位”起,经“李元霸出世”、“隋炀帝陆地行舟”、“程咬金出世”、“贾家楼结义”、“混世魔王即位”、“三打瓦岗寨”、“瓦岗寨兵发五关”、“扬州设武举场”、“灭隋”至“李渊称帝”止。现《隋唐》传至张子南之子张幼南,实为评话界之孤本。
继“三张”之后,海安“二余”的《清风闸》又噪声江淮、盐阜。
余少春(1894~1945),祖居海安镇,18岁拜著名评话艺人张少南为师。初学时,余少春先后听过丁寿庭、陈月秋、张捷山等前辈的《清风闸》,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具有里下河风格的余派《清风闸》。这部书以喜剧形式反映人间悲剧,将旧时代的扬州社会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一览无遗,后人称之为一部“奇书”。他还剔除原话本中淫秽语言,并言明糟粕语言不传弟子。民国30年(1941),海安沦陷,余少春去如东县栟茶镇演出,在味园茶馆献艺时,有新四军干部前来听书,对余少春的技艺很为赞赏,后在数次群众大会上都邀他说上一段书,藉以鼓舞群众士气。新四军并请余少春联络海安、李堡、角斜一带的艺人前往栟茶演出。
余少春不仅在里下河地区拥有众多听众,在扬州、镇江、泰州、盐阜一带也很受欢迎。余少春书目甚多。除《清风闸》外,尚有《七侠五义》、《五虎平西》、《粉妆楼》等,著名扬州评话大师王少堂在听了他的《七侠五义》后,亦甚为赞赏。余少春的书艺后传子余又春。
余又春(1819~1995),余少春之子。曾任扬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江苏分会理事,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初学扬州评话,余又春从《粉妆楼》开始,后又随父学说《清风闸》。初时余又春因刚出茅庐,只能在海安镇内及邻近乡镇垫空场,三四年的刻苦锤炼,余又春的《清风闸》已技艺大长,并首次到镇江演出。时逢扬州评话名家张幼夫去世,扬州评话界在镇江吉康里书场义演,面对众多前辈,如说《三国》的康又华,说《绿牡丹》的朗照先等人,余又春选说了《清风闸》中描述市井三十六行的一段,他将各类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加之风华正茂,精气神足,因而一炮打响,同行及听众印象极佳。三日后,书场仅留余又春一人演出。从此,他先后到镇江演出二三十次,上座经久不衰,演出区域也从里下河一带转至扬镇一线。
1958年,扬州市曲艺工作者协会为余又春整理《清风闸》文字本。1960年余又春加入扬州市曲艺团。1961年江苏省人民广播电台连播《清风闸》。1962年,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陶纯和夏衍、阳翰笙一行来扬州听了余又春的《清风闸》,认为此书具有人民性、正义性、娱乐性,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余又春的表演既承继先人,又有创新独到之处,不愧为《清风闸》一代传人。
1963年起,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组织了5人小组,整理余又春的《清风闸》。1979年,作家李准来扬州听书,为全书录音。党政界领导如管文蔚等,文艺界名流如红线女等都曾专门听过余又春的《清风闸》。1981年余又春收杨铭坤为徒。1984年余又春退休回海安,继而被选为海安县曲艺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长。
1985年,扬州市王澄、汪复吕、许午楼、李真四人按余又春口述,将《清风闸》整理成书,定书名为《皮五辣子》,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首版42800册,全国发行销售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