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下河水文化系列
大泊边的鱼鹰部落
裴桂荣
白甸镇地处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的里下河地区,河道纵横,港汊密布,湿地连片,物产丰饶。官垛大泊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南通市土地流转第一村——官垛村,这里水面开阔,垛田棋布,鱼虾满塘,稻谷飘香。
放鱼鹰的沈锦根的家就在大泊边的东南角,这位在水上漂泊了几十年的老渔民,坚守着鱼鹰的最后部落,在岁月的流逝中,将鱼鹰文化做到了极致。
一百多年前,一批渔民从兴化沈仑拖家带口到河网密布的官庄安家,那时的渔民被人们称为“鱼花子”,十几户人家蜗居在官庄小夹沟北河沿上,生活窘迫,惨淡度日。
到解放后,共有9户人家从事鱼鹰捕鱼的营生,鼎盛时鱼鹰达到300多只,冬天开捕时,狭长轻盈的鱼鹰船,一字儿排开,鱼贯而行,劈波斩浪,船桨击打水面,溅起的水花,泛起的涟漪成为赏心悦目的一景。几十里的航程,全靠划桨,时速可以达到十几里,是人工划桨的水上快艇。
放鱼鹰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动感地带,鱼鹰时而展翅飞翔,时而潜入水底,渔夫口中吆喝,脚击打着船板,操起挠钩挑起鱼鹰,划起船桨左右腾挪,好像是一个高明的舞者,演绎着精美的舞蹈作品。
一条大鱼束手被擒,很多鱼鹰蜂拥而上,争夺胜利的果实,一场互不相让的较量,一次邀功请赏的机会,所有鱼鹰都不会放过,最后还是渔翁得利,赏赐的是一顿丰盛的晚餐。偶尔一条大鱼吞入鱼鹰的喉囊中,一个草环扎住脖子,最后还得悉数归仓。
沈锦根十三岁就和父亲一起出去放鱼鹰,农业学大寨的年代,曾经中断过几年。改革开放之后,沈锦根重操旧业。十多年前,一次最大的收获,在一个鱼塘里,居然捕到30条大青鱼,其中最大一条54斤,这也就是老沈放鱼鹰引以为自豪的纪录。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鱼鹰捕鱼时间是在十一月中旬到次年三月,其它时间主人必须好生伺候,平常要用小鱼小虾喂养鱼鹰。鱼鹰冬天不怕冷,冰天雪地安然无恙,到了夏天就得打上凉棚,让鱼鹰安享夏日的清凉。
鱼鹰繁育后代,其中还有老母鸡为其抱窝,25天鸬鹚并啄开蛋壳,闪亮登场,到年底就可加入捕鱼行列,而且不需要专门培训,就能表演与生俱来的捕鱼绝活。
鱼鹰蛋可是名贵的东西,一只鱼鹰一年也只能生20枚蛋,市场价100元一只,孵成小鱼鹰,公鱼鹰300多元,母鱼鹰100多元,现在主要卖到外省,每年可以有一万多元的进项。
老沈的爱人李美英52岁时,CT检查时长了两个肿瘤,四肢麻木,丧失运动功能,瘫痪在床濒临死亡,后来吃了20只鱼鹰蛋,居然从嘴里鼻子里吐出两个肉球,从此身体康复,经复查脑部肿瘤消失,也许是无法解释的医学奇迹。难怪鱼鹰部落神秘,居然没有人敢偷鱼鹰,如有以身试法者,必然招来横祸。
鄙人估计,在南通市鱼鹰所剩无几,所以每到春暖花开的日子,总有好多摄影者纷至沓来,老沈就会表演一番,偶尔可以有点香烟帐。最近一次鱼鹰大规模合作是在2010年海安县第一届捕鱼节,不过那只是一种秀场,全然没有寒冬腊月清塘时那种人欢鱼跃的热辣场面。
让老沈成为电视明星的是央视的《远方的家》摄制组,拍摄《春江水暖到海安》,《水乡风情,鸬鹚捕鱼》闪亮登场,在央视四套播放,从此老沈成为白甸镇农民中曝光级别最高,露脸次数最多的电视达人。
老沈儿孙满堂,儿子都是小老板,有着自己的事业,小时候也曾客串过放鱼鹰,不过成家之后,再也没有重操旧业。看来鱼鹰部落真是日暮途穷,风光不再。
日暮时分,老沈望着渐渐逝去的夕阳,看着大泊上泛起的金色的涟漪,眼神里流露着深深的眷念和无助。只有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老沈才会在大泊上荡起双桨,推开波浪,在镜头前露出怡然自得的神采。
大泊的鱼鹰部落,已在镜头中定格,必将成为永恒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