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的“石板街”源远流长。通常人们所说的海安“七里长街”,就是以当初的“石板街”长度来进行命名的。而海安原来的“石板街”,又分为东大街、中大街、西大街,这个地名的划定,可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如今,30岁以下的年青人恐怕很难记得以前这三条大街的样子,只能听上一辈的人的回忆,依稀有个大致的模样。写下这段回忆,无非是让大家能记住当初的那段历史。
海安的“石板街”是这样划分的。东大街从伢桥口至东弯子口,中大街从东弯子口到中坝口,西大街则从中坝口的石板街向西,西头的末端是到西楹桥口为止,西大街长度约二里多一点。
西大街历史上也曾经有过辉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大街的西段一角有过全县最大的生猪收购点和生猪屠宰场,日处理上千头生猪,鲜肉供应苏南各大城市,每逢节日,一天运出好几卡车的白猪肉。每天早晨来这里拿肉的人,有海安县各个“肉案子”(也称鲜肉商店),有海安的招待所和各家饭店。晨时,从这里看到的是“小刀手”们用自行车驮肉的,饭店里是用三轮车来拉肉的,繁荣之景前后十多年。
当时西楹桥下的东侧,有一个全县有名的“小猪行”,也称苗猪交易所,每逢交易日,数以千计的农民到这里购买小猪仔回去喂养。热闹的时候,这里到处是小猪的叫声,有的农民怀抱着小猪欢天喜地的回家。后来“小猪行”向北迁址,这里的景观也就消失了。
西大街旁边的“大圣庙”,原来是个大和尚庙,后来成了县食品公司的哺坊。说通俗一点,这里是全县最大的小鸡、小鸭的孵坊,每逢出炕期,四乡八镇、数以百计的鸡贩子来批小鸡、小鸭去到农村卖,有肩挑的,有用自行车驮的,其热闹场面是从天不亮一直到深更半夜,生意盈门、川流不息,一做就是十来年。
西大街向西过去一点,就是当时海安水产公司的大本营,在计划经济年代,各种水产品、海产品都是从这里批发出去的,几乎每天都有几蒲包的大螃蟹从这里运到轮船码头运往上海。逢年过节,这里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晚上都有“走后门”的人来这里买点猪肉和鲜鱼,白天“开后门”防止有人提意见。
坐落在西大街旁的海安麻纺厂,原为“普利庵”也是个和尚庙,后成为海安镇办的一家街道厂,吸纳了当时闲散劳力五六百人。每天上下班时,西大街的石板街和沿河边的道路上,工人成群结队的匆匆而过,白帽子和白围裙,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到了后来,西大街的西边又办起了酱厂、辐条厂,明胶厂,而西楹桥河南又有了水泥制品厂、农机厂、食品加工厂、化肥厂、化工厂等企业。当时,由于西楹桥南北公路(即现在的永安路)尚未修好,东西方向又无公路可通,工人上下班必经西大街,人流的涌动,让西大街整日是车水马龙的兴旺。
从草坝向西的西大街还有一道风景,当时的解放军124医院就设在西涵头北边几十米处,地方蛮大的,医护人员也有上百名。老百姓挺信任这些穿军服的医生们,来看病的人不少,医院的名气还真不小。设在西大街上西涵头东边几十米处的海安镇卫生院门诊室,有名闻乡里的程岳生、李觉哉等老中医坐堂为乡亲们看病,颇有名气,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也为西大街的兴旺增色许多。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海安县城布局由中坝口向南发展,加之西楹桥南北公路的扩建开通成永安路,西楹桥南的工人们上下班不走西大街,加之食品公司的屠宰场迁址,西大街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九十年代中期西大街的拆迁改造,从中坝一直拆到西大街的草坝口位置,沿河向西的一段就没有拆迁,拆掉的是人民路北侧的建筑。而西大街从中坝口到明道小学的大门口,以及西涵头向西的“石板街”未曾拆除,直到现在,还是老样子。现存的一段百十米的西大街石板街,像一处被人遗忘的角落,孤零零地躺在西楹桥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还有多少人记起昔日西楹桥下那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