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学勤
何为“八鲜”?听先辈人讲,八鲜,有“河八鲜”和“海八鲜”之区分。对此,只能是一知半解。
经过几十年的悟道,现在大致上有了数。“河八鲜”有鲥鱼、刀鱼、螃蟹、河虾、甲鱼、黄鳝、河鳗鱼还有鳊白鲤季各种河鱼。为什么未把河豚鱼引入其中呢?因为当初人们是不敢吃这种鱼的,市面上也很少见到这种鱼卖。至于河蚌、蚬子、螺丝、麻虾等有特色的东西,在当时是属“捧不上台面”的河鲜,兴许不在其列。
而“海八鲜”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只能联系海安的市场实情罗列,主要有海参、鱼肚、白虾或红麻虾、文蛤、海蜇、黄鱼、鲳鱼等等。还有梭子蟹、章鱼、鸟贼等海货,究竟如何名列,有待再请教“行家”。
解放前,海安人把经营“八鲜”的地方称之为“八鲜行”,也有人称之为“鱼摊儿”,日常以零售鱼鲜为主,有设店面的,也有不设店面的,不设店面的实际上是流动小贩。“八鲜行”系以代客买卖为主,当时有张万生、公同昌、吴森泰、马同昌等,开设在城隍庙巷子东边的张裕源,年久有名,生意是做得不错的。
解放初期,“八鲜行”的货源是从哪儿来的呢?
“河八鲜”多是从里下河渔船上来的。那时,海安及周边邻县有专门从事“打鱼”的渔民,他们日夜辛劳在里下河的河叉里,联起手来用大网下河进行捕捞,反正也没有人管,捞了就走。还有当地农村捕捞的人,在某个狭窄的河道口张网以待,一天下来也能捞个十斤、八斤鱼,拿到街上来卖。1953年,发大水的那年,海安的周家兄弟在中楹桥用大网横在大河中捕鱼,一网就曾捕捞过上千斤河鱼,围看者上千人,场面甚是热闹。大网才捞上来的鱼,转眼就卖给了“八鲜行”,毕竟是鲜货啊!
那时还有不少打鱼的小船,渔民坐在船头,用脚拍打着一块小木板发出声响,让鱼儿来投罗网。在农村里,还有那些捉长鱼的人,用竹篓儿在河边捕河虾的人,捉螃蟹的人,这些捕捞人也有时在大街上叫卖,但多数是送到“八鲜行”里,卖掉后钱一拿就走。当时有句话讲:“八鲜、八鲜、一天八个市面。”就是价格随着市场走,早上一个价、中午一个价、晚上又是一个价。鱼虾蟹是鲜货,特别是夏天,早上放到晚上,就会变质。赶早市,成了买卖人俗成约定。
而“海八鲜”的来源呢?
海安虽说离海边不远,但当时由于交通不发达,吕四、小洋口、掘港等地距海安均超百里,把海货运到海安、实属不易。那时海安很少见到汽车,因为公路尚未形成。小木头推车、自行车、小船等,都曾发挥过作用。有时海货到海安已是下午,“八鲜行”便迅速批给小贩,让他们上街去叫卖,“鲜黄河哨哨”的叫卖声不觉于耳,赊账销售是经常的事,三角钱一斤的大黄鱼,乐坏了市民百姓。大街小巷处处闻到鲜海鱼的香味,馋得让人的口水流下来。
1955年对私改造后,“八鲜行”也进入了合作化,取名为“海安县副食品公司水产店” 。随后,进货渠道也发生了变化,由国营海安县水产公司进行供货。“河八鲜”大部分由海安渔业大队提供,“海八鲜”则由水产公司的冷库批出。那时,除了县城几处“自由市场”上有农民用盆子卖点河鱼、河虾之类的鲜货外,水产店里基本上无鲜鱼可卖。就是节日供应的物资,市民凭“鱼票”买来的鱼类也是冻带子鱼、冻鲢子鱼等。由于没有保鲜手段,即使店里来了一点刚死的鲜鱼,也被“知情者”一抢而光。那时要想吃条鲜鱼真难啊。可以说,从三年自然灾害年代开始到七十年代,海安水产商店的日子很不好过。为了能拿到工资,不少卖鱼人夏天卖冰棍增加收入。
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随着形势的好转,水产商店的日子出现转机。公路条件的改善,机动车辆的发展,让经营者们看到希望。他们租用了海安搬运公司车队的一辆“三卡”,专门跑到东海边去拿海货,新鲜的海鱼,梭子蟹以及白虾和红麻虾,还有文蛤等商品及时运到县城,让市民们有了尝鲜的机会。座落在中坝口北的水产商店,几乎每天都有新鲜海货出售,几分钱一斤的文蛤,让市民们饱了口福。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许多有经济头脑的人,开始瞄住水产品这一块巨大的市场,过去很少看到的海参、鱼肚,各种海鲜的干货,纷纷进入市场。特别是鱼摊上有了增氧设备,解决了河鱼不死的问题,可以说是历史上的突破。市民们能随时吃上活鱼,再也不是奢望。
改革开放,养殖事业的大发展,更给卖“八鲜”的人提供了机遇,如今,人们进入到新华、通海农贸市场时,20多家摊位上摆放着许多的“八鲜”商品,有时也能遇到那些过去曾经卖过“八鲜”的“老面孔”。谈起往事,他们都会说:“今非昔比啊”。写下 “八鲜行”的那些事儿,防止老了记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