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驰
海安曾为盐业重镇,盐文化积淀深厚。汉高祖刘邦封其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都广陵。吴王刘濞“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开邗沟支道以运盐,此古上官运盐河之始。运盐河自扬州东去百余里,经泰州至海安立发三十里墩(今海安县城东镇立发村以东)入海。故海安地区产盐应始自秦时,最晚西汉初年。斯时海安距海未远,立发以东今西场区域即为滨海盐场。后盐场随海退逐次东移,《唐书地理志》:“景龙二年,析置海安县,开元十年省,有官盐”。
运盐河 吴王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诏令开凿上官运盐河,始于扬州茱萸湾,经海陵仓(泰州),至海安以东三十里墩入海,全长195里。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上官运盐河竣工通航。至此,黄海之滨盐场所产海盐均从海安进入上官运盐河,汇储于海陵盐仓,复经扬州经邗沟北上行销中原。
随着上官运盐河在发展盐业中的特殊作用,沿河市镇随之迅速繁荣。汉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年),设立广陵郡海安镇,距今已2150余年。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设海陵郡宁海县,县治在海安镇,此为海安设县之始。南朝宋泰始七年析宁海县西境为海安县。上官运盐河,斯为海安母亲河。
唐宋以降,南黄海沿海地区盐业生产进入鼎盛时期,淮南三十六盐场所产优质细盐称雄天下,其中通州如皋地区上十场、东台安丰地区中十场、盐城射阳地区下十场向泰州盐仓所缴纳盐包,均经海安进入运盐河西去,一时帆樯林立,舳舻相连,蔚为壮观。日本入唐僧人圆仁《大唐求法记》记载运盐河见闻:“见官船积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相随而行。”
咸丰《古海陵县志》:“上官运盐河,旧为内城河,明时舟楫往来自外城河绕行。城圮,遂直通东西,左海右淮,上九场盐艘皆经此。”海安镇城区从东向西沿上官运盐河北岸渐次建筑。其中三条南北向河流贯穿镇区,与上官运盐河相连,将下河地区淮河水系与上河地区长江水系在此会合,因水系落差,故筑坝相隔。上坝位于城东,俗称徐家坝,连接东台、盐城等淮南中十场、下十场的串场河即以徐家坝为南部起点,长达400余里,从东台、盐城直至阜宁庙湾。宋以前,淮南中十盐场运盐船均由串场河从海安徐家坝进入上官运盐河,可想斯时徐家坝过船场景之盛。明以后,徐家坝以北串场河口渐淤,中十场运盐船改道,从海安镇中部阔河通过(阔河于解放后部分填平为中坝北路),经中坝人工翻坝驳船,进入上官运盐河。中坝遂成为繁忙码头,盐船翻驳养活了一大批海安民夫。清初,海安城西三里湾渐成上下河通道,下河地区往来船只均由此南下进入上官运盐河,一时舟楫如梭,风帆点点,“三里风帆”乃成为文人诗赋中的“三塘十景”之一。嘉庆十六年海安巡检司萧海清《海安十景诗》云:“扁舟一叶放中流,三里风帆一望收。指顾渔船来泛泛,须臾客艇去悠悠。”
上官运盐河除舟楫运输之便外,同时具有水利功能。扬州以东直至海安为扬泰沙岗条状地形,亦称蜀岗余脉,南为滨江冲积平原,斯为上河地区,北为地势低洼、形若釜底,众水所归的下河地区,上官运盐河便开凿于上下河地区之间,沿蜀岗余脉高地东去。故下河地区如有涝灾,则“宣泄下河以利农田”,如遇旱情,“则开岸南各坝引江水调节之。”海安城东万民洞即专为引江水灌溉东台富安地区而设涵洞。《泰州志》:“金湾河水势,三份入运盐河,东流经宜陵镇抵泰州城,又东流经姜堰、海安,由力乏桥下海。”亦见上官运盐河之排水功能。
星月转移,海渐东去。随着江海平原沙洲涨接成陆,淮南盐场之掘港、余东等上十场日渐繁荣,上官运盐河也由海安向如皋、通州县域延伸,志载“由海安之三十里墩折而东南,历油坊头、如皋抵通属各场,达以江海。”此后,淮南上中下盐场大部分运盐船均经由海安运往泰州盐仓,故上官运盐河海安入口处立发被称为“三十六盐场之咽喉,维扬之锁钥。”
角斜场 海安东境之角斜盐场约在晚唐至宋初建成,最早见诸于史籍记载,乃《宋会要》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七日,淮东提盐吴献条呈《减并诸场奏议》所举,即列有栟茶、角斜等场,与掘港、丰利等场同为催煎场,并说明均为兵火之前的旧场,则北宋初年乃至晚唐即有角斜场之建置存在。五代曾称为角斜亭,后升亭为场。
宋以前南黄海长江入海口北侧,有一道新月形海湾,地理学上称之为李堡角斜湾。海湾西至今东台市富安镇,东至今海安滨海新区原老坝港镇。北宋天圣五年,范仲淹督修捍海堰,即沿此海湾而筑。明代李堡东北地区逐渐海退成陆,形成今天东台市唐洋、新街等镇区。但角斜场沿海潮间带却一直未淤涨。至清嘉庆年间,官修东台县志舆图上仍标有角斜湾之名。角斜之得名,即因其地似一块尖角斜伸楔入海中。此一独特地貌形成原因乃为古扬泰沙岗之余脉延伸至此,且为长江北支流之夹江北岸,在今如东县境内扶海洲未与内陆涨连之前,长江北支流即从此地经小洋口(今如东县洋口镇)注流入海。清嘉庆《两淮盐法志》本场图说:“其地广为里者十,袤为里者二十二,椭而修,如一角然,故名。”
角斜场为催煎场,即海盐生产基地。唐宋时期,上属海陵监。明清以降,长期隶属两淮都转运使司泰州分司,与东台、何垛、梁垛、丁溪、草堰、小海、安丰、富安、栟茶并列为著名的淮南中十场。角斜场署在今老坝港滨海新区原旧场乡政府所在地旧场村。清雍正二年,海潮破堤倒灌,角斜场署西迁至费家滩(亦称富家滩),即今之滨海新区原角斜镇政府所在地。水退之后,盐场恢复生产。清乾隆三年,场大使黄三俊将角斜场署回迁原址,但原址改称旧场,而费家滩则因角斜场署曾暂驻十几年而改称角斜至今。2011年10月,原角斜镇与老坝港镇行政区划合并,成立老坝港滨海新区(角斜镇),角斜镇政府设于原老坝港镇政府所在地通海桥村,可谓恢复历史,实至名归。
角斜场与淮南各盐场生产方式相同主要采用煎煮法制盐。汉以后,为了防止烧盐灶民偷烧私盐,使用官铸官给的盘铁。每副盘铁分为四角,每角又分为若干块,分户保管,即每户各执一块四边形铁块,煮盐师将每户铁块用铁栓连接拼合在一起,始成一副巨型铁盘,在铁盘上煎煮卤水为盐。唐代废盘铁,改用又高又大的铁锅,每灶有亭户若干,轮流煎煮,称为团煎或团煮。明代万历后改大铁锅为方便使用的小型铁鐅,类似浅平大锅,直径一米,深约七厘米。以土垡砌灶,四面火门,柴草烧火。每灶两锅,先以大锅烧熬海水为卤,复将盐卤在鐅内煎煮为盐。煮盐之草来自海滨草荡,“荡为草原,草为盐母”。场署将沿海滩涂草荡划为与海岸线垂直的若干长条块,称为“总”,出租给盐户割晒煎盐。草种以红茅草、芦柴为主。明末清初安丰布衣诗人吴嘉纪诗记盐工之苦:“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小舍煎盐火焰举,卤水沸腾烟莽莽。斯人身体亦犹人,何异鸡鹜釜中煮。”
海陵监规定每个灶丁每年必须完成正盐三十五石。正盐一石,合平盐三石。平盐一石,约50斤,即年约5255斤。称为丁额盐或正额盐。
盐以青白色为正色。淮南中十场“盐白如雪”,细如散粉,为盐中上品,优于颗粒呈结晶状的淮北晒盐。角斜场盐在淮南中十场中处于中等。
角斜盐场沿范公堤外侧分布,南至四十总以东(今如东县栟茶镇姜埭村),西北至今角斜镇大码头东北(今东台市新街镇沿海村区域),东至野鸭荡、吴家墩一线滩涂地带。这一地区,至今老人们仍称之为“灶里”,去此地称之为“下灶”。宋盐法规定每场十灶,每灶二十户。据明万历《泰州志》乡都目记载:“角斜场一里”。按明代州县基层乡都组织,一里为一百一十户,角斜场灶户约在百余户,与富安等场相类。
角斜场盐业生产延续时间逾千年,至民国时期仍存,但灶户渐减。民国元年,撤两淮盐运司,设两淮盐务管理局于扬州,下设泰属盐务总场,淮南中十场并为五场,角斜场与栟茶场合并为栟角场。民国二十年(1931),栟角场并入如皋县丰掘场。民国三十四年(1945),栟茶场划属如东县,角斜场仍属东台县。1949年,角斜场以范公堤为界成立旧场乡,划属如东县。1959年初,旧场人民公社划属海安县。
1959年,海安县政府动员近两万民工在原角斜场范公堤倒口子(原老坝港镇通海桥西)至姜埭东(今如东县栟茶镇姜埭村)范公堤外围海筑堤,建设海安盐场。历时年余,围垦铺垫盐场一万三千亩,在野鸭荡西建纳潮闸一座,全面恢复角斜场盐业生产。盐场生产工艺放弃角斜场沿用千年的煎煮法,换用纳潮进池板晒法,适宜于大批量工业化生产,产量很高,但质量却远不及煎煮法所产细盐。
海安盐场指挥部驻于范公堤西侧(原东风农技校校址人坝头),面东砖墙上画有巨幅宣传画《多产盐、产好盐》。
海安盐场生产近两年后,因新开北凌河,河道从盐场穿过,盐场报废。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原盐场旧址建立海安县蚕种场,大面积栽种湖桑,真正成了“沧海桑田”。灶火燃烧了千年的淮南中十场之一角斜场至此掀过了历史一页。
西场 西场之名,最早见于明弘治《两淮运司志》。该志“栟茶场盐课司”条“公署”目列有“西场巡检司”。据清代《如皋县志》,该巡司设于明洪武二年(1369),则其得名当不早于宋末,而不晚于明初。考西场一称旧场(明万历《通州志》载嘉靖三十八年西场平倭之战作“旧潮),以东18里有地名“新潮”(明弘治《两淮运司志》“栟茶场盐课司”条“仓库”目“便仓”子目注文有“新场庙”,清嘉庆《两淮盐法志》栟茶场图作“新藏庙”,当为一地二名),“新潮”即新场,在今李堡镇堡河村与新庄村交界处之堡河口,仍有新藏庙。再东36里即为栟茶场。又考西场之“西”,当是相对于东场之“东”而言。据民国《栟茶史料》,栟茶场一名“东潮”,经文人雅化,又作“东亭”。由此推之:西场当为宋时栟茶场署驻所;元时随海势东迁18里另建新场署,遂称宋时原址为“旧潮”;元末明初又随海势东迁36里再建新场署,遂称现址(二迁址)为东场,一迁址为新场,而旧场之名亦以位置愈显西偏而改称西场。
李堡 李家堡,明清二代为栟茶场的副场堡,土筑的小城,引申为围有土城或木栅的村庄。明弘治《两淮运司志》“栟茶场盐课司”条“公署”目列有“李家堡寨”,李堡之名首见于此。据清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明太祖洪武中,命信国公汤和视师,筑海上备倭城墙,籍民四丁调一为戍兵,如皋掘港始设备倭军营堡斥堠,与通泰所并列。”另据明嘉靖《两淮盐法志》栟茶场图,本场境内绕场司共设有土堡6座,由西北向东南分别为:李家堡(堡北有备倭营),杨家堡,缪家堡,解家堡(堡东有备倭营),孙家堡,徐家堡。由此推知,宋元时李堡作为煮盐之场,也许曾称作“李家灶”或“李家团”;至明初,以地居要冲、形势控扼,始围筑土城,置备倭百户,管领军士,用以防备倭寇。由此得名“李家堡”。至清代,堡虽圮而名不能改,遂得留传至今。
立发 如皋场曾设立发。晚清进士沙元炳于民国四年所撰《如皋立发桥碑文》:立发“县故舄场,保大十年,改场为县,复晋旧名。亦越有宋,海陵设监,移县以治。”舄场,即盐场。此段碑文明确记载:立发即为如皋场所在地,此场为买纳场,置于唐太和五年(831年),直至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才改如皋场为如皋县,恢复西晋七年(411年)所置如皋县名。此时如皋县治在立发。从置如皋场到复升为县,如皋场在立发历时121年。此后如皋县治又在立发数十年。北宋时期,设海陵监,如皋县治才南移至现在如城镇位置。故如皋民间有“先有立发桥,后有如皋城”之说。
沿口 沿口地名由盐口衍转而来。南宋李庭芝自海安上官运盐河向东开掘串场河至岔河、丰利等盐场。角斜、李堡、栟茶等场所产盐遂从港口驳船经串场河上行,到海安缴仓,或由海安进入上官运盐河,发往泰州海陵盐仓。此驳船地遂称盐港口,后简称盐口,再转称沿口至今。
海安因盐而建镇,因盐而繁荣,但因现属境域历史上分属多县,盐业史料分散,故长期未引起文史学者注意,历代志书上记载甚少。今不揣浅陋,草成此文,意在抛砖引玉,希望有关方面重视,能在二次修志中补充海安盐文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