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其银
韩国钧从晚清举人起步,历任河南数县知县,并做过河北矿务局总办、奉天交涉局会办、督办,乃至后来官居江苏省省长兼督军等职,手中掌握的权力可谓越来越大,有事相求的人也越来越多,但韩国钧为官清廉,待人文雅,处事有格,颇值得当时人们称道。
韩国钧在河南为官被当地老百姓称作“韩青天”,不仅清正守廉,且乐于为老百姓做事。因此离任时百姓沿路相送。他回江苏担任江苏省省长兼督军之职后,主管的事务更多,相求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怎样处置颇见高低。
沙元炳两次向韩国钧荐人
韩国钧生前编集的《朋僚函札》中收有两封乡贤沙元炳的来信,居然都是向当时任省长的韩国钧荐人。
沙元炳(1864-1927)字健庵,江苏如皋人(历史上与海安同县),1891年(光绪十七年)乡试中举,1892年赴京会试取为贡士,1894年应恩科殿试中进士。1898年授翰林院编修。戊戌变法后,去职返归故里,致力于兴办教育事业和地方实业。1901年,他创办如皋高等小学堂;1902年筹办如皋简易师范学堂,自任总理。紧接着他还创办了如皋师范学堂附属高等小学、如皋私立乙种商业学校等。另外在效仿张謇兴办实业方面,他还投资南通大生纱厂、广生油厂、新生面粉厂、资生铁厂,还投资长江大达轮船公司、通扬内河轮船公司以及沿海各垦牧公司,并出任广生油厂经理。
1895年,沙元炳又在如皋集资创办广丰腌腊制腿公司,聘请浙江兰溪师傅到如皋主持腌腊加工,所制火腿与金华火腿齐名,远销美洲各国。紧接着他又集资创办皋明电灯公司、如皋公立医院、鼎丰碾坊、裕如钱庄和广生德中药铺等。1904年被推为如皋县商会会长,这一年11月还出任如皋县民政长。
1913年,沙元炳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长。或许就在这期间,沙元炳两次具函向省长韩国钧荐人。第一封信函云:“紫老省长先生大鉴:敬启者周知事恩绪,在苏需次有年,历任司法、税务诸差缺,咸称厥职,前已承审员蒞如皋晤其人,极诚朴,思得一邑以自励,闻已有人言之于公,谨为介绍……此子在国会议员中尚稳健,知自爱,敢援内举不避亲之例……”信后还附周知事履历。
第二封信也值得一读,开篇写道:“紫老省长先生大鉴:战事将欲结束,人心渐定,善后本有万端,当以安辑炎黎为第一义,知公必兰计及之也。业生佩功勤事左右有年,而检身畏慎未敢为非分之求,奉精所入仅足糊口耳,垂五十亦思为他日菟裘之计,荷承长者提挈,屡思请而未得闲,乞元代为一言,倘……则感激驰驱……”
两封信均行文恭肃,对韩国钧极为尊敬,言语也极具文采,字写得也很好,无愧出自进士之手。令人感慨的是,两封信的书写用纸均为彩笺,一为齐国刀币纹,并印有“王吉源主人雅属伴鹤轩主”等字样;一为牵牛花、海棠花图案,极显书写用笺考究及“世代书香仕宦之家”之雅气。韩国钧接两信后有否回复不得而知,是否擢升沙元炳所荐之人也不得而知,但据韩国钧一贯为官风格,且其退职后也学张謇并效法沙元炳兴教育、办实业来看,他是会对这位晚于他出生而花甲之年刚过即早逝的乡贤有所回应的。而在其晚年编集《朋僚函札》时特意将沙元炳的这两封信收入其中,也似乎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为谭组云、谭少云成名作垫铺
谭组云、谭少云是从海安走出去的两位海上书画名家。
谭组云名德钟、孝先,号高谭,晚号海陵老人,江苏泰县海安镇人(旧时海安隶属泰县),被誉为“中国近代杰出书法家之一”。其少年家贫,师从陈西璧、陆子才习文,苦练书法,临摹钟王遗迹、汉唐碑刻。后遍游长江两岸,远至京师、粤、闽并定居上海鬻书为生。他还曾与康有为、于右任、张大千等切磋书艺,彼此交厚。其书法与谭延闿齐名,世称“南北谭”。1930年,谭组云寓居金陵鸡鸣寺,与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谭延闿合作出版《天马赋》。于右任为该帖扉页题字:“试看南北奇书。畏公旧友、组云吟兄妙作。”
或许就在这期间,尚未真正成名的谭组云给韩紫石写了求援信,言其住“下关旅费浩大,刻已移住毘庐寺”,以避“房饭之逼人矣”。接着又云:
“侄慕金陵为省会之区,名胜甲于天下,且半多先生手泽所在,侄拟滞此勾留,窥其全貌。然又不敢因游而废事,故妄思得先生一纸有如九鼎之重者,商会居商界之上流,一函介绍,先生其许我乎?冒昧上渎,不胜惶惧……”信的末尾具“愚侄谭德钟顿首”并请“姨母大人春安”。这是谭组云滞留南京期间希望得到时任江苏省省长韩国钧引荐的一封私函。该信字字珠玑,文采灿然,真的是书法大家的手笔。如今谭组云书画名重海内,可在当时,尚未成名的穷画家不得不求助于引为同乡的韩国钧先生。
谭组云成名后曾将自己与石涛、彭刚直、吴俊卿、李梅庵、李息翁、王一亭及其哲嗣少云、小云、长媳韩佩芬的书画合版《十人书画集》一册出版。另外他还与谭少云、谭小云合版《三谭书画集》,并在上海举办“三谭书画展”。这是后话。
谭组云在南京有没有得到韩紫石的支助?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其后谭少云仍与韩紫石保持良好的交往,并在紫老退归林下后为募集资金在海安建平民工厂多次为其卖扇面书法争取资金。有谭少云书信为证:“止叟老人慈鉴:奉初十日示书,拜悉一切,并墨宝扇三件照收,已交前途子莲一扇。书法更臻神化,古厚处过于梦楼太史也……惜未能如润也”,信的最后明言:“附邮汇票一纸计十二元乞哂纳为荷!小学生谭少云叩,七月十七日”。在谭少云给韩紫石的另一封信中仍言及“扇面书法极佳不可学而至文亦精彩有味,拜倒无已,曾各临一通。两扇已分交线(笺)号,祈勿念”。可见谭少云在上海为紫老卖扇面不是一两回的事情。
这说明,谭氏父子在金陵乃至其他地方都曾得到韩紫石的惠顾,双方交谊很深。而韩年老归隐后,有事相求,谭少云也施以援手。
谭少云原名志仁,笔名凤凰山人,号妙微居士,17岁随其父谭组云往江南以字画为业。20岁拜吴昌硕为师,攻书画、篆刻,尤工画梅,为吴门高足。1935年任交通部南洋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书画教授,1956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57年,中国美协为其在北京颐和园举办“谭少云个人画展”。出版有《吴昌硕、谭少云书画合集》、《王一亭、谭少云书画合璧》等。
应该说,名噪海上的谭氏三人都曾得到韩国钧的“庇荫之力”(谭组云语),尤其是谭组云。当然,他们也为晚年的韩国钧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
宽解高二适、凌文渊之疑难
韩国钧两任江苏省省长,退职之后又先后在财政部江苏苛捐杂税监理委员会、监理公债用途委员会、全国水利委员会、导淮委员会、赈灾委员会等委员会任职,并主持编辑刊刻《海陵丛刻》,故而仍与众多文人雅士保持紧密联系,其中引为乡贤的高二适、凌文渊就不时“麻烦”韩紫石。
高二适(1903-1977),原名锡璜,后易为二适,别号麻铁道人,江苏姜堰人。18岁任立达国民学校教员,21岁为校长。27岁考入北平研究院为国学研究生,曾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秘书、朝阳文学院教授。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南京工专、华东水利学院教员、职员,后经章士钊推荐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1965年7月在《光明日报》发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引发长达六七个月的“兰亭序”真伪大论辩。其一生书法成就最高,被人们誉称“狂而不野,守法度,富变化”。
高二适曾数次致信韩国钧,称其为“紫老乡丈大人”或“止叟先生”,既有请紫石先生代为购书的,比如请韩紫石帮他寻购吴陋轩诗集;也有要韩国钧为他写座右铭的;还有谈诗论文直言黄公度的诗,“适前未读过,接尊书始谋阅之”云云。可见关系相当致密。
凌文渊(1866-1944)名庠①,号直支,亦作植支,晚号隐峰居士,江苏泰州人。清末秀才,庠生。肄业于两江师范学堂。1912年当选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曾任北京政府财政部参事、财政部常务次长,并于1922年11~12月两度代理财政总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北京美术学校校长,平生爱好书画,画法宗徐青藤,所绘梅花、荷花独具风格,时与陈半丁、陈师曾、齐白石并称京师四大画家。1944年5月逝世,著有《中国经济学》《财政金融学》等。
凌文渊与韩紫石之间的交往始于其担任财政部次长、总长期间,除因政事难题要韩国钧帮助解决外,为朋友的事也屡屡致函韩紫石,比如为“同里朱仲夔兄自参议员解职”写信要“止老省长”给他安排“相当位置”,并直言希望安排“贵公署顾问”,不然其“生活根本不免动摇”……
凌文渊、高二适频频致函韩国钧,除了确有政事相洽、私事要办,还屡屡谈诗论文,可见他们是真正引为同乡并互为知己的。
上述种种,可见韩紫石担任省长也好,闲居在家也好,乡人有难,就向他求助,而他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帮助,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