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学勤
海安县城的七里长街,以前被乡亲们称为“老大街”,也有人称为“石板街”,东起牙桥,西至西楹桥。当年的“老大街”是东西向,两侧的巷道挺多的,共有63条,且多对称,故被称为“百脚街”,即百姓们戏称的“蜈蚣街”。这些巷子南边的出口处为上河边,“老海安”们称呼为“上坝”。而巷子的出口处多为街北的“后街”,人们称之为“下坝”,连接“后马路”。
当年的63条巷子中,绝大多数都是南北朝向,但也有东西朝向的巷子。对称的巷子中,最长的巷子是“三元巷”(解放前称为耿德和巷),全长为290米;最短的巷子是“五家巷”,全长仅为38米。年少时,笔者和小伙伴们几乎跑遍了这些巷子,七拐八弯的逛逛也蛮有意思的。
在这些巷子中,中大街的“益人巷”让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益人巷”这条巷子是“不对称”的巷子之一,它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巷子南边的出口处,有一条20多米长的巷道,巷道狭得只能一人行走,两个人在巷道中相遇,只能双方侧着身子通行;二是巷子上面有遮阳,巷道顶上是瓦盖的,下雨淋不到身上,这在众多的巷子中,是独一无二的。
益人巷的地段位置好啊。出了南巷子口向西,便是门面朝南的“何盈记”,包子店,包子店西隔壁是丁姓人家,旁边就是“公安巷”。巷子边是当年公安局的办公处,后面是看守所。益人巷向西是段家的百货店、刻字店、理发店,再向西便是“城隍庙巷”。益人巷南巷子口向东,就是当年的海安银行的所在地,那时,银行门卫是有“盒子枪”的,挺怕人的。
而益人巷南边出口处对面的大街上,有着海安当年的不少大店铺。如蔡义兴绸布店、杨家药房、人民饭店等,这些店铺,当年在海安街上都挺有名气的。
当年,如果是外乡人来找益人巷,在中大街很有可能会找不着。因为这条巷子口太隐敞了,很容易被人疏忽。但只要由南边巷子口进入,这巷子里面还真有让人想不到的地方。“一人巷口”的末稍,坐西朝东是“鸿宾旅馆”,门楼进去后,人们会发现这里的房子好得很,中间是个“大天井”,坐北朝南是高堂瓦屋,地面上全部铺了砖块或方块,东西两厢的房子也挺不错的,是过去“大家人家”的派头。
当年,海安戏院曾经请过不少大剧团来海安演出,那时我才十来岁,喜欢看那些“明星”的样子。武汉杂技团里的几位“角儿”,就住在“鸿宾旅馆”,我早晨到这里一看,“明星们”都挺有气派的。
“一人巷”的北梢是一条十来米长但不宽的东西向的通道,拐弯向北后,两侧的房子好得很。坐西朝东的是一大户人家,大房子有十来间,墨漆大门常年关着。东边是银行的后墙,加高了院墙挺威风的。向北一点儿,是当年开草行丁家的住宅,青砖小瓦,房子也是呱呱叫。
这条巷子的中间部位,有两条便道,东边的一条可以通到梅家巷,西边的一条可以走到公安巷(公安巷以前是称为“徐家大门”)。那时,我曾住在公安巷子的北头,对门是唐文楠先生的住处,卖肉的陈根圣租住在唐家,每天凌晨杀猪的嚎叫声,让人听了挺烦的。
益人巷的北边是“后街”,当年,这里有两家米厂,一家叫“宝丰”米厂;另一家是海安米厂(还包括“大公油厂”)。一人巷全长为120多米,路面全部铺了砖,比起那些土路巷子,这条巷子路况是不错的。
早就想写“益人巷”,但几个问题未弄清楚,一直未能下笔。一是为什么要搞这个“一人巷道”,是什么人搞的?二是巷子中段有便道,是出于何种原因?我曾采访了解过不少“老海安”,但他们也说不清楚缘由。盼望能有知情人士指点,把益人巷这个“乡愁故事”整理得更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