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时常入梦来
——戴盟捐赠珍藏书画作品纪事
○ 董玉龙
2016年6月3日,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炜,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鹏军率领史志工委、档案馆主要负责人到杭州,代表海安县委看望戴盟,并接受戴盟捐赠名家书画作品。93岁高龄的戴盟动情地说:海安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我战斗、工作、学习,锻炼成长,前后10年,对于海安非常有感情,所以海安时常入梦来!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三批捐赠的书籍书画,表示我一点心意,让这些字画书籍成为党的财产,成为人民的财产,能够在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戴盟,原名王振鸿,1924年4月生,江苏盐城人,1941年参加新四军并在同年7月入党,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学习。1941年中秋节前夕,戴盟来到海安,被组织分配到“联抗”政治部工作(秘密身份是兴东泰特委组织干事,化名王亦农),从此,在上世纪40年代,除了偶尔外出开会以外,戴盟同志没有一天离开过海安这块土地。无论是在和日伪顽进行生死搏斗、三角斗争的时候,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一度被敌人压缩到一隅的艰危时刻,他始终是和海安干群在一起坚守水网地区、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一员。
1942年,戴盟调任海北区委副书记,战斗在抗日前沿。同年12月,他调任曲北区委书记。1943年2月,奉命到姜北地区,负责党的地下工作。因为接触的地下党员,有好几个都姓黄,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便取了一个比较普通、灰色、不红、不刺眼的化名,叫黄德明。他领导姜北地下党组织开展情报工作和对伪军的工作,效果显著,掌握了日伪顽动向,为“联抗”取得军事活动主动权和苏中一、三分区联系作出了贡献。
姜北地区解放后,王振鸿再度公开身份,任紫石县委委员、县委民运部副部长,用德明的谐音改名戴盟,戴字左下方为“共”字,意为共产党的领导;右边为“戈”,意为武装斗争;盟为同盟,意为统一战线,整个名字包含了党的三大法宝(党的领导、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也象征了戴盟同志的工作经历,他担任过区委书记、县委书记、地委副书记、浙大党委副书记等党内领导职务,做过武装工作,担任过海安县大队政委,多年从事统一战线工作,担任过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台办主任,可谓名副其实。故戴盟这个名字从1944年之后一直沿用至今,这也表明了他对党的赤子之心。
1946年9月,苏中七战七捷后,华中野战军战略北撤,海安人民经历着坚持斗争中最为艰苦、最为困难的岁月。戴盟和许多同志一起坚持水网地区的武装斗争,与海安人民同甘共苦。他这时任紫石县委民运部部长兼姜城区区委书记。姜城区是指泰州城以东、姜堰以北、溱潼以南一带,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斗争非常尖锐、激烈、复杂,处于斗争前哨。戴盟在这里率领区队、民兵和广大群众开展保粮保丁保田斗争,坚持水网地区的游击战,度过了最为困难的1947年。这里曾涌现出高凤英、王友铎、洪流、曹德银等许多史诗般的英雄人物。为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和党员干部的坚持信心,戴盟和其他同志共同创办油印的区报《姜城斗争报》。并亲自撰写报道、消息、通俗诗歌发表在《姜城斗争报》和《紫石大众》上,坚定了我党干部武装坚持的信心,鼓舞了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斗志。
1948年3月,紫石县更名为海安县。海安县革命斗争形势发展很快,戴盟调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同年6月,戴盟任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49年1月 20日,海安全境解放,县委、县政府机关进驻海安镇。1949年4月,县委书记朱剑明调地委工作,戴盟接任县委书记兼任县团(后改为县大队)政委,肩负起领导全县人民革命和生产建设的重任。
海安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当时,长江以南地区还未获解放,县委、县政府工作任务艰巨而繁忙。作为县委主要负责人的戴盟同志,特别强调团结,他要求干部之间、干群之间要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做好支前、生产救灾等各项工作。全县在突击完成支援解放军南下作战支前任务的同时,把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1950年,海安粮食总产18.47万吨,比1949年增加1.27万吨,海安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发展起来。
在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土地改革工作,于1950年10月结束老区土改工作,1951年3月全县土改运动胜利完成。同时,海安县重视恢复发展工商业,以保障人民生活,稳定社会秩序,至1949年5月,仅海安镇就恢复和新开商店624家,工厂、手工业作坊324家,后来又恢复了电灯厂,1950年全县有100多家工业企业正常开工生产,海安经济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951年8月,戴盟同志调南通地委工作。此后曾任南通地委副书记、江苏省委农工部副部长、浙江省委农工部副部长、宁波地委副书记、浙江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台办主任。因工作需要,他离开了为之奋斗十年的热土,伴随他的有五册《紫石大众》《海安大众》合订本。在他内心深处,始终把海安作为第二故乡,怀有深深的情感,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海安元素。戴盟在工作生活中,与赵朴初、苏步青、贺绿汀等大师级名人都有交往或诗书往来。为了割舍不了的故乡情怀,戴盟先后三次把自己珍藏的书籍、书画作品捐赠给海安县委。
上世纪80年代,戴盟把自己珍藏数十年、在文革中幸免被烧的《紫石大众》《海安大众》合订本5册200多期,以及油印的1946年出版的紫石县地图捐赠给海安,弥补了海安县这方面的史料空白。
2009年,戴盟在全家大力支持下,向海安捐赠珍藏书籍,祖孙三代人利用国庆黄金周的休息时间,整理了5000多册书籍,装了六十多箱,将近2吨重。戴盟又在金色十月里,以《海安诗痕》为题,书写了从上世纪40年代起自己创作的《游击山歌》50幅、讴歌海安的诗词20余幅。用戴盟的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正值建国六十周年大庆,捐赠给第二故乡,以了多年心愿。
2016年6月3日,戴盟第三次向海安捐赠名家书画作品。为确保这次捐赠活动圆满成功,2016年6月2日,县委书记陆卫东,县委副书记、县长顾国标,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炜,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鹏军在南通会见了戴盟次子戴晓曙,陆卫东代表县委向戴盟送上问候,对戴盟的捐赠表示感谢,商谈了有关捐赠事宜。此前的2015年11月19日,县委副书记成宾去北京拜访戴晓曙,推进捐赠事项。这一次捐赠包括戴盟珍藏的国画17幅,书法作品28幅,版画45幅,戴盟个人书法作品8幅、画2幅,共100幅字画。珍藏作品中有郭沫若、沈尹默、赵朴初等大家的作品。另外还有战争年代他一直用的两个装文件的小木箱。
戴盟第三次捐赠给海安县委的90件近现代名家书画,是戴盟平生珍藏和喜爱的价值贵重的艺术品。戴盟为海安的贡献已经很多了,在他的晚年,戴盟并没有把这些价值昂贵的艺术品留给自己并不富裕的子女,而是赠给海安人民。这充分体现了戴盟同志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这是他对海安人民的赤子情怀,是永远的丰碑,永远教育着我们,感染着我们。
离开海安后,戴盟先后三次回到海安,见证了第二故乡的发展变化。2010年11月14日,戴盟再访第二故乡,受到了时任县主要领导的热情接待。参观途中,精通书法的他,以力透纸背的雄浑笔力,挥笔写下了与海安血肉相连的情感:海安时常入梦来。
十年青春奉献海安,抒发了对第二故乡的情怀,流露于戴老的字里行间;70多年革命生涯,不断得到锤炼的高尚的政治品格和党性修养,让戴盟政治坚定、党性坚强、重情重义的形象更加丰满地矗立在江浙大地。戴盟,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
戴盟说,为什么我的梦里常有海安,因为我深深眷恋着这片土地。这是一名战士对母亲的爱,是一名诗人对大地的爱,更是一名老党员、一名老县委书记对海安广大人民群众的挚爱。海安这片热土永远不会忘记戴盟对海安的贡献,也永远不会忘记他对海安的深情厚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