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近代教育的先行者王嘉木
陆鸿钧
海安百年前的明道书院(海安明道小学前身)和凤山书院(海安实验小学的前身)十年间均由一位贤达的读书人首任山长(校长),这在海安近代官办为主的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主人公就是王嘉木先生。
嘉木现象的历史暗示
王嘉木先生姓王名祯,字嘉木,号潜阉,江苏省海安镇人,陆家巷王氏家祠族裔;生于1873年,殁于1940年,享年67岁。嘉木系“廪膳生员”。廪生,就是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生活补助的生员。嘉木先生可谓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在册学生。
据明道校园出土的史料记载,明道小学始创于清乾隆四十年,初为蓉塘义学,历经明道书院、明道初级小学校、私立育才中学、海安镇第二民心小学校……海安县明道小学,距今已有240年历史了。其时变法,光绪帝有谕,命各地“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堂。”明道书院办学之始以“蒙养学堂”私学为主,虽“官学”色彩较淡,但“学堂”意味较浓,办学宗旨与“上谕”还算贴近。称学堂仅是“书院”称谓变“学堂”而已,所以改称不见进展。变法未果,清政府又下令:“书院之与学堂名异实同,本不必定须更改。”明道书院之名遂依旧。时隔两年,到了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1年),明道书院已有风雨飘摇之势。当其时,泰州教谕询察委任王祯先生为明道书院山长,真可谓奉命于危难之间。赴任后,嘉木山长具其才华,奉以心虑,书院得以明示学道,学子有属,上下皆悦。
韩国钧先生读过嘉木的120回的章回体小说《胭脂扇》,欣然其中诗词、杂曲,更有雅兴览吟《王嘉木诗集》,得知嘉木先生骚体、古风、骈体皆能,慨然喟叹:“嘉木文章火候已到,惜科举已废,不然当是科举之才。”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嘉木先生37岁时,海安凤山小学创办就绪,韩国钧致函泰州教谕,委任嘉木为海安凤山小学首任校长。
韩紫石公为家乡教育选用贤才领衔的确用心。一校之长的理性权威核心要求,是他本身的人文素养、人格因素足以胜任。嘉木先生没有让韩国钧大失所望,他治校成绩卓著,曾经三次获得江苏教育长官颁发的最高荣誉证书——嘉禾奖。
嘉木先生十年间连任两校之长的考量标准,折射出社会变革时期人才自选与公选的价值取向。教育兴家邦,一校之长的学养水平使命卓然,嘉木现象至少暗示了这一点。可见,现、当代海安教育培育“优秀基因”不自今日始,海安教育闻名全国绝非朝夕等闲之功。
嘉木先生的开明治校
训示立纲。上任后,他把“守己在能勤能俭能谦,待人在以和以诚以厚;明体则有智有仁有勇,达用则立功立德立言”作为学校训示,立下育人的纲领。治校方向,育人目标,皆在其中。1902年张謇创办通州师范学校时就提出,“校训和校歌为一校精神所寄顿之物”,把“坚苦自立,忠实不欺”揭书于堂,明示校训。嘉木先生紧步张謇而立校训,“精神所寄顿之物”堂皇于他所领导的学校,故蓉塘之内,其办学理念显居“木秀于林”的位置。
道义约束。嘉木先生十分注重道义训诫。现在看来,这就是品行约束。他经常告诫学生:“你们同学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不能互相捣乱、倾轧。不要违背学校的训戒。”嘉木言传身教,为人刚直,不胡乱地吹捧某人,轻名利而重道德。他以教好学生为自己的乐趣。受其教诲者,皆能益于社会,且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平。
为学而教。讲堂内外,嘉木先生与学生融为一体。他讲课认真,内容精辟,深入浅出,学生易懂易记。据学生回忆,他在讲解课文虚字时,扣住原文宗旨、情趣,使学生完整领会课文要义。文章诵读究其含义,忌讳仰天茫然朗声;遣词造句,叙事论理,必讲文法;精读诗词楹联,赏析诗词格律、破解对仗用典,弄清规则以应用;圣人之言、典论佳作、文法格律,在深入浅出的讲解诵读中悟道;他讲课严谨之间不乏旁征博引,更有诗画情趣,展示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学世界。
师为文友。嘉木先生的教学不是坐而论道,而是兵刃文章,实战演练。他常以合议写作引领学生入窍。老师更是用下水文章、词令小品与学生同室而作,讲堂成文友会。学生羡慕不已,兴趣盎然,遂提笔仿效。久而久之,学生长进不凡。赠诗索句,点校提携,嘉木乐此不疲,老壮之年,亦与学生不绝文友之情。
嘉木先生的文化自觉
《海安文史资料》油印本第五期,收录了自1913年以来海安凤山小学四首校歌:
海安凤山小学校歌(一)
於万斯年,第四高等校。
凤来依兮山之表,
凤威起兮山之岗。
策我群才,
努力登最高之上。
扬我名誉城与乡,
增我学校光。
海安凤山小学校歌(二)
文化昌明东至海,
完成学业竞全球
道德千秋,
从来山岳钟灵秀。
我校万岁兮千秋,
道德兮长流。
海安凤山小学校歌(三)
甲子年华刚到,教育光耀。
除旧布新,益我年少。
学业如何深造,
精神如何舞蹈。
凡我群才,努力须当早。
喜见那,凤岭云霞,
蔚成小学第四校。
海安凤山小学毕业歌
溯星霜,三载中。
蔚三蝗,多学童。
如美玉,经磨弄,
如经金陶铸工。
茅塞初开,学业初通,
我同学,毋自封。
今日桃李,他日苍松,
前途正无穷。
有志竟成,
发愤为雄千城之选,
家国之荣
校歌从1913年嘉木校长任上唱起,到了1926年,校歌还声声不绝。我们钩沉一下中国近代校歌,有助于我们悟出嘉木先生的文化自觉精神和《凤山小学校歌》的历史价值。
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是我国学校音乐课的滥觞期。1907年,清朝颁布《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正式将“音乐”列为学堂必修科目。193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才发出训令,要求各校编制校歌。
而另几个现象却先于1938年6月这个时点客观存在。
现象一:
在南通——
张謇1904年创作《通州师范学校校歌》
张謇1910年创作《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歌(一)》
张謇 1920年创作《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歌(二)》
(1904年——1923年,张謇率先执笔为他所创办的学校写了十首校歌。)
在海安——
王嘉木 1913年创作《凤山小学校歌(一)》。
王嘉木 1913年创作《凤山小学校歌(二)》
凤山小学1924年创作《凤山小学校歌(三)》
凤山小学 1926年创作 《凤山小学毕业歌》
《通州师范学校校歌》从1904年至今日已有115年了!
《海安凤山小学校歌》从1913年至今日已有106年了!
现象二:
除《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外,100年来无数学校的无数校歌没有多少流传下来,上海音乐学院的校歌较早,还是四声部合唱,疑是音乐家萧友梅作曲。《清华大学校歌》由汪鸾翔先生作词,张慧珍女士作曲,评审于1923年前后进行。 南通却保存下69首有价值的近代校歌,而且,这些有案可稽的校歌已经收录在《民智兮国牢——南通近代校歌歌曲集》里,其中1913年就有了的《海安凤山小学校歌》就占其中四首!这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现象。所以,我们今天钩沉南通近代校歌,掂掂《凤山小学校歌》的分量,对于我们学习海安近代发展史、文化史、教育史是极具固本意义的。
校歌是个“洋娃娃”,它是晚清以后西乐东渐的产物,是废除科举制度、举办新式学堂教育、引进西洋音乐体系以后才出现的。在历史的坐标上,嘉木先生起唱《海安凤山小学校歌》,与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音乐理论家曾志忞“特造二十世纪新中国歌”的主张、张謇所倡导的“精神所寄顿物”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嘉木先生的科举话题
嘉木先生十三岁起赴泰州应童子试,四年凡十三场,场场中式。十七岁由泰州州官推荐,赴扬州应扬州府试,先后五年,入考场凡十八次,场场中式。二十三岁以后,嘉木两次赴江南贡院应省级会考,当时称为“乡试”,考中即为“举人”。他两次应试文章都被考官选中了,但在新举人的榜上却没有他的名字,原因是为“焚香抽卷”所误。考官在嘉木第二次被抽的考卷上加了批语:“才华虽足而运数不佳”。此后便是科举废除,永远与中举无缘了。不中举也罢,嘉木先生二十三岁在江南贡院会考后,竟著有小说《胭脂扇》,长达120个章回。一介书生,痴心不改。
嘉木先生科举“运数不佳”之后,经选拔,成为廪膳生。现在看来,韩国钧的慨然喟叹 “嘉木文章火候已到,惜科举已废,不然当是科举之才”之言只说了事情的一个方面,加上“运数不佳”才是嘉木科举话题的完整线索。
嘉木先生于1940年仙逝,享年67岁。临危时写了自挽对联: “早亦死,迟亦死,再过二十年,徒事操劳,终归物化;生无闻,殁无闻,历遍千万劫,只余清白,可告先人。”让人领略到德之高洁、胸之旷达!嘉木先生一生不二地兑现了自己立下的训诫,拳拳之心,死而后已。
《王桢传》有言:“怕香,吾师之怪癖也,然世未之察也,彼麦粟之香,瓜枣之香、布衣之香、翰墨之香,若许之得,庄重而纯正,人生之所必需也,吾师焉敢畏之;而朱门多金之香,绮罗之香,珠翠脂粉之香,大让笙管客之酒肉之香,若许之香,鄙陋而奢侈之所忌为师耻而闻之,其性使然又何怪焉!昔周濂爱莲有句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亦可为吾师写照矣。”这些话,终可为嘉木先生为人、为学、为师的人生盖棺定论了。
嘉木先生是海安近代教育极出色的先行者,他泽润学子,功在教育;他恩惠乡梓,德在育人;他学养流芳,足可效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