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学勤
海安何时有客运轮船通行?何时有“轮船码头”的?
关于这个问题,十多年前,我写《海安轮船码头》时,曾专门请教过比我大十多岁的江舜臣老先生,当年,他曾是海安县交通局长,老海安人,相互比较熟悉。“江老”告诉我,日本鬼子在海安时,就有客轮在海安经过,但那时没有正规的轮船码头,具体哪个年份说不清楚了。随着年代的推移,一些文史资料的公开,如今我要重写这段历史,让大家了解实情。
早在1904年,海安就有了南通——扬州的轮船客运业务,这个班线,是由“大达轮船公司”经营的,旅客上下的地方原设于徐家坝,后改设在百子楼和苏家巷两处。当年的客轮前有拖头,后拖是客驳子木船,约有200个坐位,分荫蓬、客舱、房舱等席位。抗日战争爆发后,大达轮船公司停开,由日伪“内河轮船公司”代之,但客运班期不稳定,乘客甚少。当年,海安没有轮船码头,旅客们只能在房子里等候。轮船汽笛一响,人们便到河边上船。
1931年,“江泰轮”每日由泰州开海安,下午返回泰州。1947年,“京川”小轮船航行海安——泰州线,隔日开班,以后渐次扩展,逐日开航。当年,泰州班轮船上下客的地方在中坝上河边“刘星记酒行”门口,无正规码头。
1957年,海安县城疏通“通扬河”,有了现在的人民中路。1958年,海安建起了“轮船码头”,地址就在当年县交通局的对面,也就是“苏建大厦”的南河边。
海安的轮船码头曾经有过辉煌。轮船码头除了有个可以容纳百人的宽敞明亮候船大厅外,还有一个大仓库,一个大院子,里里外外,经常是各种货物堆积如山。这也难怪,当时的南通“小货班”轮船基本上是隔天一班,一条轮船拖着两三条木驳船,从南通市将五金百货之类的货物中转到海安。搬运工人将货物运上岸后,再分送到海安各个商店。这种联运中转的方式,让海安轮船码头的工作人员有时忙得不可开交。
笔者曾经在轮船码头干过几年装卸工,计划经济年代,每到春节前夕,装卸工及运送货物总是忙个不停,送往“五金公司”“百货公司”的各种计划分配物资,每天都有几百件,最多时,一天10多辆板车不停地送货。
海安轮船码头建成后,当年的海安水产公司将螃蟹等河鲜往上海运,螃蟹是鲜货,不能用客运汔车运,遇上高温,就会死亡。水产公司和搬运公司有约定,运螃蟹要在下午5点左右,用三轮车装蒲包到轮船码头,6点钟南通班由海安运出,南通港口专门有人负责转运到上海。
说到轮船码头,不能不说当时海安人为什么要乘慢吞吞的轮船出行。五十年代初期,苏北的公路交通并不发达,到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地,都要靠过江摆渡才能到达,客运汽车班次少,沿途停靠站点多,行程慢。加之那时老百姓的收入低,很多人都舍不得花钱坐汽车,觉得坐轮船外出蛮便宜的,轮船又有夜班,可以省掉住宿旅馆的钱,所以坐轮船外出的人还真不少。海安轮船码头当时的候船室内,拎着铺盖行李乘船的人常会爆满。这种弃车乘船的现象,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初期。
人们都记得,当年的轮船,前面是条轮船,后面拖条大驳船。大驳船实际上就是一条稍微大一点的木船,上面盖有顶棚,可以遮风避雨,船舱内两侧有固定的几排坐椅,人多时,旅客们就坐在过道上。船头有块较大的舱面空间,留着旅客们存放携带的大件东西,也放置航行中必备的各种船用工具。
也许有的读者会问,海安的下坝不是也有个轮船码头吗?是的,那是设在海安县城团结桥下的“下坝轮船码头”,是海安县航运公司五六十年代开往里下河地区的航班,沿途停靠隆政、朱舍、墩头、仇湖、沙岗、南莫、瓦甸、白甸等乡镇。那时,海安县城到里下河的公路尚未开通,农民们进城,很多人都乘轮船到海安。直到八十年代后期,里下河地区陆续建起了公路,农村中巴车通行后,这条航班的轮船才停开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路客运替代了水上客运。通扬河上的客轮汽笛声再也听不到了,海安的轮船码头也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苏建大厦的高楼,建在了原先轮船码头的旧址上。轮船和轮船码头的那段历史,只能留在老一辈人的回忆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