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组 陆爱红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已初具雏形,但相对于其他地区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以及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需求层次来说,我县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还不够,其潜在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
一是“互联网+农业”的经营理念不清晰。我县休闲观光农业虽然名称各异,但经营模式和格局雷同,没有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成功经验引进管理流程。一些低水平的基础设施,简单仿效、千篇一律的模式很难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二是经营模式单一。由于受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影响,给休闲观光园经营带来了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再加上大部分观光园以少数产品为主,内容不够丰富,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产品和活动项目,观光园持续经营困难。
三是“农”味不足,文化底蕴不深。目前,我县大部分农业观光园更侧重于强化娱乐和餐饮功能,很难体现当地的民风民俗文化,更不用说传承和发扬农村地方特色文化。观光休闲农业的“农”味不浓,存在“城市化”的倾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倍感振奋。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不动摇,稳步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农村繁荣发展。目前,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已成为我县农民致富增收的主渠道之一。为进一步发展创意休闲农业,打造海安农业新亮点,建议如下:
1.统一思想认识,准确定位发展策略。一是要立足于“三农”。旅游休闲农业是农业、农村、农民等资源向外延伸发展的产业,是典型的富民产业。要挖掘我县江海河鲜美食、河豚之乡、青墩文化以及离上海较近的里下河水乡风情休憩地等特色资源,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区域、以农产品深加工为立足点,发展融合一、二、三产业的新型休闲生态观光农业。二是要借助于“互联网+”。在互联网平台下,休闲农业不但要实现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互动,而且要实现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互动。要利用“互联网+”,提升我县农产品附加值,提高海安休闲农业的知名度与竞争力。三是要推动“三生”共赢。发展“互联网+休闲农业”,既要关注生产、生活,还要注重生态文明的保护。要发挥海安农业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和263工程等成果,助推海安农村环境和城乡风貌进一步提升。通过错位发展,努力把海安的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成为,既能满足人们旅游、娱乐、修养身心的地方,又能成为承载乡愁的地方。
2.完善发展规划,打造创意休闲农业。一是因地制宜,彰显个性。沿海休闲观光农业片区,以河豚美食、黄海风情、特色地热温泉为主要吸引点,规划实施精致农业示范区、沿海农业旅游观光带。里下河生态农业片区,以水韵里下河水域风光作为最大卖点,让旅客荡舟河网,采集莲蓬,捕捞鱼虾蟹,品尝最新鲜的河鲜美食,领略别样的里下河水域风光。雅周现代农业园区要完善配套功能,提升发展档次,打造集农业科普、农业体验和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对外开放核心景区。开发区、高新区农业园区要培育农业观光采摘园、现代农业示范园、休闲农庄、农家乐等,重点打造城郊特色、都市特色的海安休闲农业。二是做好衔接,保障规划落实。要注重各区镇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功能区、城镇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方面的规划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确保休闲农业项目按照规划落实到位。三是合理使用土地。当前,国家农业用地控制越来越严,要制定出相应扶持措施,充分利用土地规划修编机会,适当地调整部分设施农用地供休闲农业开发使用。鼓励各镇、村利用现有的农民闲置住房、农副业用房发展农家乐项目。
3.加强“互联网+农业”的应用,彰显休闲农业品牌特色。一是及时构建全县“互联网+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国内主流网站的合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整合共享和增值服务机制,促进信息化与休闲观光农业的有效对接,带动我县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叫响我县“互联网+农业”品牌。二是高标准打造优质景区景点。广泛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推介。合理统筹规划建设一批类似中洋河豚庄园、乐百年的农业示范园区、农庄、度假村、休闲观光农业等景区景点,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电子商务和游客参与体验农事活动等结合,利用多种媒体,开发市场资源,挖掘游客的消费潜力,激发游客的兴趣,让游客到海安“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家物 、享农家乐”,成为海安的又一张宣传名片。三是借助特色节庆活动提升知名度。利用河豚节、梨花节、捕鱼节及其他民俗活动节等,扩大海安休闲观光农业的知名度。组织规模较大、服务较好的农业旅游观光点参加国内外的旅游交易会、省休闲观光农业展示推介会、农业旅游博览会,积极继续承办全国、江苏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等,引导海安休闲创意观光农业“走出去”,进一步彰显海安休闲观光农业的品牌,吸引人气,带动产业纵深发展,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