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7年政协工作要点》安排,二季度政协对全县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了民主评议。通过专题视察、互动协商、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民主测评等形式,重点就我县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专业设置、校企对接、实训基地、扶持政策等情况开展评议。评议活动中,各区镇政协联络组分别召开了互动交流会,14个政协工作组分别进行了座谈交流。政协3个评议工作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对评议的每个环节给予指导,保证了整个评议活动的有序推进。
通过海安日报、海安发布微博、县政协网站、海安电视台等媒介向社会发布了评议公告,广泛征集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先后发放调查表305份,收回286份。共征集到各类意见建议485条,根据内容最终归类整理为90条。委员和社会各界充分肯定了我县职业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客观公正地对被评议单位的工作作出评价。具体评价情况如下:总体评价满意率(基本满意率)97.6%,不满意率1.7%,不了解0.7%;师资力量满意率(基本满意率)94.8%,不满意率4.9%,不了解0.3%;专业设置满意率(基本满意率)94.4%,不满意率3.8%,不了解1.7%;校企对接满意率(基本满意率)94.6%,不满意率4.2%,不了解1.4%;实训基地满意率(基本满意率)91.3%,不满意率6.6%,不了解2.1%;扶持政策满意率(基本满意率)95.5%,不满意率2.8%,不了解1.7%;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满意率(基本满意率)98.3%,不满意率0.7%,不了解1%。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评价
按照“量力而行、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海安投资5.85亿元易地新建职教园区,形成了“一主、一辅、一特”的办学格局。近年来,海安职教工作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兴农先进单位、全国黄炎培职教先进集体、省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学校等三十多项殊荣,形成了“区域一流、苏中领先、全省有影响”的职业教育美誉度。一是优化专业结构。成功创建省级示范专业6个,品牌专业3个,特色专业1个,针对我县产业需要设置了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等紧缺专业,为地方产业转型、跨越发展贡献力量。二是深化职教课改。加大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机电、财会、计算机、现代农业等4个专业成为省级课程改革试点专业。三是强化师资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积极实施企业技术专家“特聘计划”,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职教名师队伍。四是狠抓教学质量。近年来,全县职校师生参加省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0个。省文明风采大赛获得一等奖21个,二等奖60个、三等奖154个。
二、建议:
(一)依托机制体制创新,进一步优化职教资源配置
要采取实质性有效措施,坚持普教职教一起抓,两手都要硬,解决目前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1.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一是实质性合并我县海安中专、双楼中专、海安技工学校、海安建工学校等职校,建议采用“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整合模式,构建院系管理架构,形成有效利用多方资源、便于争取各方政策、扩大招生就业范围、提升职教办学水平的规模效应,实现从“几根筷子”到“一把筷子”的漂亮转型。二是积极打破职教的封闭教育格局,形成中职和高职衔接、职教与普教互通的新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认真研判升级要素,举全县之力,努力将海安办学点升格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海安分院,提升职教办学层次和水平。
2.逐步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建立职教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保证我县职业教育在整体发展水平上不落伍。二是县财政应用好财政专项补助资金,逐年增加资金投入,解决好职教设备不全、场地紧张等问题。要按照专业设置和学生数量,建设标准实训场所、及时更新实训设备。对有配套要求的项目,应按规定足额及时配套资金。要统筹对职校的资金安排,坚持将经费好钢用在刀刃上,确保同样的投入,效果最佳、效益最高、影响最好。三是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通过资金、装备、技术、人才等多种要素投资职业教育。
3.畅通职教教师入口。完善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师资队伍招录体制,从编制、招录上给予一定倾斜和照顾。县编办、人社、教育部门逐年增加教师编制,扩大招录人数,适时增加专业教师招聘专场。加大人才引进和补贴力度,吸引更多人才到职校任教。通过政策引领和经费保障,鼓励职校从大型企业外聘技术骨干进行兼职授课,并提高补贴待遇,解决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
4.完善其他保障机制。一是健全技能型人才就业创业政策,建立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二是完善职业学校实习学生责任保险制度、实习安全管理和劳动保护制度。三是继续扎实推进“招生引劳”战略,弥补县内职校生源不足问题。
(二)注重内涵品质提升,进一步强化职教自身建设
内涵建设是提升办学水平、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工程。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优化专业结构为着力点,提高师资素质为保障,打造海安职教特色品牌。
1.着力培养海安工匠。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二是注重工匠精神打造。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灵魂。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工匠精神与学生培养的深度融合,努力把匠心文化融进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学生培养为品格端庄、气质高雅、技能熟练、精益求精的“现代型”工匠。三是改革创新教学手段。结合不同教学内容,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工程过程导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信息化手段,将企业一线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内容实时传输到学校,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有效性。四是完善技能大赛选拔和培训机制。建设“高技能人才集训基地”,积极参加国家和省市举办的技能大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力争在高层次技能大赛上取得好成绩。五是积极探索国际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不断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推进双语教学,培养高素质、外向型的国际化技能人才。
2.着力推进校企合作。一是推进订单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前做好订单企业的筛选工作,多轮次组织学生、家长、企业进行互动沟通,保证订单培养的稳定性和学生就业的有效性。二是鼓励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构建“校中厂”“厂中校”有机结合的建设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教学及实验实训的开展与实施。三是建立学生实习就业企业基地,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在企业挂牌等形式,实行实习就业一体化。四是深入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既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也能形成“项目牵头、师生同台、产教共培”的教学格局。加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和服务,大力推进产品研发。稳步推广现代学徒制模式,探索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五是建立企业职工培训基地,为企业员工进行岗前及岗中培训。
3.着力提高师资素质。一是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界各类竞赛和更高水平学历教育,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打造高水平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二是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带动作用,为海安职教事业培养更多高水平师资力量。三是遴选规模企业、高新尖企业作为实践基地,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确保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四是分类分批组织技能型教师赴发达国家或地区学习培训,使其更新知识储备,掌握先进技术。
4.着力优化专业设置。职校专业设置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办学条件,有针对性的设置和调整专业,使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专业结构瞄准产业结构,专业升级紧跟产业升级。一是压缩短板专业。对本地职业学校师资力量不强,就业状况不佳、教学特色不明显的专业,予以压缩甚至削减。二是增加紧缺专业。紧跟地方产业发展,围绕“工业4.0”项目、《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紧贴《产业机构调整指导目录》,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增设相应专业。三是打造名优专业。选择特色鲜明、理念先进、前景良好、就业率高的专业开展示范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创建,通过专业做大、做强、做精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吸引力。
(三)加强宣传引导力度,进一步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宣传是让职业教育走进老百姓心中的途径之一。各学校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形象,向社会传递职业教育的“正能量”。一是要规划开展好“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通过活动开展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激发年轻人学习技术技能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评优奖励的激励导向作用。加大对优秀高技能人才表彰力度,选拔各级各类一线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组织开展诸如“十大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宣传其先进事迹。三是要组织开展好全时段的成果展示和政策宣讲。职业学校不要把宣传仅集中在招生时段,要深刻认识“酒香也怕巷子深”,加强与各类新闻媒体的对接,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政策、职业学校的办学成果、优秀毕业生典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贡献等,引导家长把具有发展潜质的优秀学生放心地送进职业学校,让社会各界给予职业教育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