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专题调研组
习总书记指出,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需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近年来,我县致力打造“现代大气,精致时尚,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城市建设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基础功能趋于完善,内涵品质不断提升,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纵观我县城市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诸多潜力和空间。
一是城市承载功能仍需完善。集中体现在对老旧小区的改造缺乏中长期规划和公众参与度,小区物业建设与管理水平不够平衡,停车泊位和停车场相对不足,重点时段、路段交通拥堵现象严重。二是城市生态体系仍需加强。水源、水体的治理还有不足,绿荫通道还有残缺,绿化建设缺乏个性,水绿特色彰显不够。三是城市文化内涵仍需挖掘。“三塘十景”历史景观的部分恢复使人们对城市的过往有了鲜活记忆,但大多数历史文化遗存的现状堪忧;以“广场舞”为主要形式的广场文化效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标志性景观和广场建设明显滞后,难以体现新时代风貌。
2015年,县政协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以“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居住舒适度”重点提案为抓手,组织视察,展开调研,凝聚智慧,探讨提升城市建设品位的切入点和新体制,提出“聚焦‘功能、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精准打造宜居幸福之城”的三点建议:
一、完善城市功能,优化承载能力。
在加大县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县城区发展框架的基础上,突出“以人为本”,提高县城区的承载能力,努力实现县城区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
一是提升居民宜居功能。分类抓好住宅小区的建设与改造。以住宅小区的提档升级为目标,突出宜居主线,重点对老旧小区改造列出中长期规划,狠抓绿化、亮化、美化和便民化等重点环节,使老旧小区变为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花园小区。合力打造物业管理新标杆。进一步落实前期物业承接查验、竣工验收交付责任,有效解决住宅小区工程质量监管和开发遗留问题。注重小区物业配套设施与社区、街道公共服务的衔接和互补,实现资源整合的最大化。建立相关检查督促的联动机制,为小区居民提供安全、便利、舒适的居住环境。切实解决停车难题。以市场化为方向,专业化为基础,多元化为关键,智能化为手段,有效化解停车难题。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利用城中村的已征未建的用地设立停车场,居委会参与管理,适度满足居住区基本停车。通过挖掘改造一批、节假日开放利用一批、新建场所增加一批,做好停车位的“增量”。有条件的区域,通过挖潜改造建设停车设施,增建公共停车设施;建议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停车位在节假日期间一律向市民开放;鼓励建设集约化、智能化的停车楼及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等停车设施,并按照一定比例配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
二是提升城市畅通功能。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在城区畅通工程上广纳民意,主动作为,交通拥堵现象得到有效缓解,但在一些特殊天气、特定时段,拥堵现象还时有发生。为此,建议立足“一快一慢”做好文章。所谓“快”就是打通城市交通节点,消除梗阻现象。可以将草坝路北延至河滨路工程纳入规划,加快南北畅通工程进度;尽快打通行政中心东侧南北路,特别是南至安平路瓶颈处,缓解中坝路、宁海路通行压力;预留中洋广场等交通枢纽地段的立交桥空间,为优质城区网路打好伏笔。所谓“慢”就是打造绿色慢行系统。目前,县城区已建成老通扬河北岸、东洲公园等慢行绿道项目,为市民提供了大量的绿色出行、休闲、锻炼空间,但县城的慢行道系统尚未形成。有关部门应及早编制绿色慢行系统规划,充分利用河滨道路、生态公园、街头游园、城市道路等资源,实施一批慢行绿道新建与提档改造项目,满足市民漫步休闲的需要。
三是提升城市信息导向功能。城市信息导向系统包括路标、路灯、灯箱、广告、门牌等元素,它的建立与完善,是一座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需的环节。随着海安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大量外地打工和旅游者的到来,他们对这座城市不熟悉,城市导向系统的“无声信息”则可以很方便地做到这一点。建议相关部门开展一次查漏补缺的专项活动,对门牌、路牌、街牌进行全面检查,顶层规划设计城市信息导向系统,解决门牌号杂乱、跳号、安装位置不一等不规范的现象。
二、打造生态景观,提升城市形象。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要充分依托现有的人文古迹、河滨水系、自然风貌,因地制宜,彰显“水绿”特色,打造一个生态化的江淮文化园林城市。
一是以规划统领城市发展。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搞好城市空间结构的设计和城市景观体系的设计,做好城市的“一点、两面、三大件”和各项重点市政项目的规划设计,在把握当前现状和长远发展、生产与生活、守牢底线和留足空间三大关系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公共参与和规划实施中的全社会、全过程、全覆盖的管理和监督。
二是以水秀凸现城市灵性。水孕育城市的生命,酝酿城市的灵气。在城市形象特色规划设计和建设中,要重视城市与水的关系,强调“亲水”概念。以老通扬河的清淤和北岸景观为模本,做好新通扬河、翻身河、洋港河等河道保洁清淤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城区水系发达的自然优势,通过改善其自然生态环境,形成水与绿的滨河景观带和休闲旅游带,以水文化为主题,努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新景观。
三是以绿景展现城市魅力。绿色是一个城市生命活力的象征。我们要以创建省级园林县城为抓手,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增加绿化量,以黄海大道和高庄路增绿工程为标杆,大力实施一批重点绿化工程。加快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工作,在全社会形成专业绿化、单位绿化、社区绿化和群众义务绿化相结合,齐抓共管的绿化格局。建设以行道树、绿化带为骨架,以庭院绿化、小区绿化为基础,以公园、广场为中心,形成点、线、面、片、环相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实践也充分证明:2015年,县委县政府组织实施的 “现代、精致、增绿、便民”工程,迅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相信通过三五年的努力,海安县城区将随处呈现出春天花团锦簇、夏天绿树成荫、秋天层林尽染、冬天绿意犹盛的园林城市新景观。
三、挖掘文化内涵,彰显城市底蕴。
经济是城市的肌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座现代而又充满历史感的城市,一座时尚而又充满底蕴的城市,一定会让生活在这儿的人幸福,让离开的人怀念,让没来过的人向往。
一是突出点面结合,打造精品文化景观。近年来,县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等一批文化体育工程相继建成,东洲公园、七星湖生态园、江淮文化园等一批富有文化气息、环境优雅的新景观应运而生,进一步提高了文化服务的层次,增加了城市的亮点。但县城的文化景观多成点状分布,要将这些点勾连成带,勾画成面,积极整合江淮文化园、广福禅寺、韩紫石墓、韩紫石故居、省海中和待建的东大街仿古街区、博物馆等代表海安历史文化传承的人文景观,形成以博物馆为中心的凤山文化历史街区,随着凤山桥拉平工程的竣工,新通扬运河北岸景观带的整治到位,南北岸相呼相应的历史街区的形成指日可待。
二是突出名人主题,融入更多海安元素。以“名人、名馆”建设为主线,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和人文古迹。让西大街成为城市历史与现代的交接处。西大街破败的外表下,其实很有内韵,这里有单体的明清建筑,有亚元府、谭家大院,有戈扬故居、陈雷故居,有刘少奇陈毅粟裕留下的足迹,西大街留存了海安人太多的往事记忆。在《西大街修建性详规》这个大的规划下,鼓励民间资本介入,或参与修复,或购置产权,对单个大院进行修葺,迈出保护历史古迹的坚实步伐。让博物馆群成为海安新名片。海安扎染艺术博物馆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扶助下,要紧锣密鼓地抓紧推进。获批的国家级茧丝绸文化馆要在展示采桑问茶、上簇结茧、缫丝织造等文化渊源的同时,注重工业遗产保护,使之不断丰富和提升。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等都要进一步挖掘、完善,弘扬海安文化精髓,形成各具特色的精致名片。让路桥命名成为海安文化的宣传点。海安籍的名人很多,在海安生活、工作过的名人也很多,城市道路可以用这些人名来命名,如紫石大道、粟裕路等等。在海安也发生过不少大事,可以以此命名道路,如会盟路、抗倭路、七捷路等。通过精心梳理,把握脉络,科学命名城市路名、河名、桥名。
三是突出群众文化建设,规范、引导市民广场舞。以广场舞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广场文化越来越受到百姓的青睐,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政府职能部门应相互配合,主动参与到广场文化的建设中来,改变广场基础设施落后,个别广场娱乐活动时间太长、声音过噪、严重扰民现象,使之更加完善、更加规范,使广场成为健康娱乐的“好去处”,搜集社情民意的“信息源”,弘扬健康文化的“主战场”。在广场及周边主要区域树立宣传栏,宣传县内重大活动最新动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举措成效及相关政策法规,让广场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绿色氧吧。
美好幸福家园离不开你、我、他,“三位一体”重任更需群策群力。让我们在中共海安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海纳百川,创新争先,为早日建成“三位一体”的宜居之城、生态之城、文化之城而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