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宣组 华志刚 冒朝阳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这是党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对文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规划的新路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激励考核办法,相关部门与区镇联动推进,强化考核,严格督查,定期通报,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实力明显提升、发展模式丰富多元、文化消费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各项文化产业发展指标显著提高。根据2017年前三季度数据,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29.36亿元,同比增长23.1%,占GDP比重达到4.5%,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全县在库企业134个,新培育25家文化企业达到规上企业,并已完成入库申报工作。列入南通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2个,投资额与实际完成率居全市前列。
但是,从全市发展来看,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偏小,占GDP比重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多,新兴文化产业少。文化制造业占比偏高,文化服务业、文化批零业占比偏低。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匮乏,大规模文化企业特别是亿元企业数量不多,带动作用与示范效应不强。二是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不足。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等资源开发不够,未能创造性转化为产业产值。红木雕刻、建筑、扎染、丝绸等传统优势产业未能创新性发展,衍生产品少,产业链小。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合力还不够。县级层面的文化产业扶持引导资金和发展政策还未落地。少数部门、区镇培育和招引文化产业的意识还不够强。文化产业类人才匮乏,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专技人员、领军人才、管理人才缺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经调研,海安文化产业竞争力优势与劣势并存,在发展中既有挑战又有机遇,针对海安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建议以下几方面需要重视。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保障作用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提升政府文化治理能力,建立财政、规划、国土、税务、统计等成员单位参与的文化产业工作协调机制,优化资源整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变文化资本为文化产业。完善、出台《海安县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引导激励办法》,加大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人才招引扶持,激励文化企业技术创新,积极研发文创产品。成立文化产业各相关协会,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招商机制,将文化企业特别是文化服务业和批零业纳入考核范围。
二、重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进配套设施建设
依托海安自然历史资源,加大对接上海力度,吸引上海专业运营团队和实力公司,打造青墩、里下河、南黄海等文化产业园区。挖掘优势产业文化内涵,培育丝绸、扎染、家具、河豚等文化创意产业园,明确产业定位,彰显文化特色,形成集聚效应。推进523文化产业园、慧源文化广场、江淮文化园等国家和省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提档升级,完善信息咨询、展示交易、研发设计等功能配套,加快推进项目集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三、引导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释放文化消费需求
加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习惯培育,引导群众文化消费行为,释放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建立引导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举办好河豚节、梨花节、荷花节、桃花节、捕鱼节、开渔节、品蟹节、羊肉节、百叶节、红土地庙会等节庆文化活动,以活动聚集文化消费能量。依托523文化产业园、海安大剧院等文化消费基础设施,扩展其文化消费功能,形成文化消费空间。构建公众号、APP等文化消费信息平台,引导居民进行文化消费。充分发挥海安书画名家优势,挖掘书画等艺术品消费需求,推进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支持文化艺术教育培训以及多层次的个性化、品质化消费,促进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
四、建设文化创意人才队伍,提高文化产业创新能力
文化创意人才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主动纳才,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招聘人才,注重招引高级创意人才,柔性引进人才在文化产业园或企业工作,或者在企业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积极育才,引导相关创意企业应加大对人才培训和发展的投资。合理用才,鼓励文创企业营造宽松、平等、创新的企业文化,为人才发挥才能提供良好平台。大力留才,开展优秀文化创意人才评选与表彰活动,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增强文创人才荣誉感与归属感。举办文化创意人才、文化成果的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人才交流、碰撞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