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婧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明村镇创建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农村环境、人居环境不断提升,环境卫生已不再是制约乡风文明的最主要因素。但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陈规陋习频繁再现,不文明习惯难以改变,制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存在“红白事”大操大办、薄养厚葬、农村文化设施闲置、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等问题和现象,迫切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明确指出:要积极培育文明乡风,推进家规家训、村规民约建设,有效遏制陈规陋习,引导健康生活方式。深化移风易俗,提倡厚养薄葬,有序推进文明殡葬各项工作。因此,为进一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乡风文明社会,建议如下:
1.突出思想引领抓导向。从思想上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进行观念转变。一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老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真正落地落实,落小落细。二是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党委政府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时,把乡风文明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三是倡导文明的生活观。大力倡导文明生态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寻访“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评比活动,真正让乡风文明入脑入心,成为社会共识。
2.突出实践养成抓培育。培育文明风尚、文明习惯,重在实践养成。一是主题活动推动习惯养成。组织开展“核心价值观进农家”“优秀传统文化进农家”“文明风尚进农家”等主题活动,把好的理念、作风、习惯转化为群众自身的需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村规民约规范习惯养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农村约定俗成的习俗改变需要不断丰富村规民约的内涵来引导。结合村民生产生活实际,把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尊重群众自治要求,用健康、文明、进步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三是良好家风培育习惯养成。注重培育良好家风,开展家风评议,议家风、立家训、传家礼、评家庭,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乡风。
3.突出文化惠民抓灵魂。一是传承发展优秀农村文化。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彰显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作用。如我们曲塘镇大力传播黄自量诚实守信的故事。二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按照“修缮一批、改造一批、建造一批”的思路,发展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并提高对外开放度和使用频率,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扶持各类民间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农村文体骨干、民间文化能人的传、帮、带作用,经常性开展如农民运动会、丰收节、文化节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使农村文化与乡风文明呈现生机与活力。
4.突出移风易俗抓关键。一是抓好关键事。目前,全市上下正在大力推进文明殡葬改革工作,禁止装棺重葬和乱埋乱葬,广泛宣传厚养薄葬,取得阶段性成效,也获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可。移风易俗的关键在于引导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健康生活。二是抓好关键人。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示范带动作用,抓好乡贤引导作用,重点抓好婚丧嫁娶活动从业人员管理,这是乡风文明能否常态长效的关键。三是抓好关键点。抓两头带中间,抓榜样引领扬正气,同样,对败坏社会风气者敢于动真碰硬,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法律制裁,狠刹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互相攀比等不正之风,弘扬社会正气。
5.突出乡贤引导抓示范。一是广泛发掘培养乡贤。把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劳模、退伍军人、返乡能人等有助于乡村治理的人,都纳入到乡贤群体中来,丰富乡贤的内涵。二是以新乡贤为模范引领。注重典型引导,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和示范作用,引导乡村精英重回家乡、建设家乡,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三是凝聚乡贤文化的力量。广泛学习尊崇乡贤,树立新时代的乡贤典型,利用新闻媒体广泛传播乡贤事迹、乡贤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学乡贤、做乡贤。
6.突出统筹推进抓联动。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各级党组织一把手亲自,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开展“公职人员婚丧喜庆事宜”专项整治行动,倒逼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移风易俗新风。二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乡风文明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以“主人翁”的态度,从改善家前屋后人居环境、遵守村规民约、倡导文明习惯养成做起,逐渐形成勤俭节约、文明和谐的新风正气。三是发挥整体联动作用。在推进乡风文明过程中,要与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要素形成有机整体,广泛发挥社会组织和群团部门的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共同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乡风文明建设。
|